白癜风哪家医院比较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11月7日,“电影的过去与未来:数字技术,视听叙事与影像文化”大型学术会议在上海戏剧学院开幕,多位专家学者针对最新电影数字技术主题进行广泛的交流和研究。
图片来源:主办方供图
开幕式上,上戏举行特聘教授聘任仪式,引进扬?舒特和基斯?范?奥斯特鲁姆担任影视导演和摄影类系列课程的全职教授。扬?舒特曾任戛纳电影节评委,他分享多年来欧美教学的经验,表达对中国电影教育的观察发现与参与教学的期待。奥斯特鲁姆作品曾艾美奖,他讨论实践与学术的发展差异与融合。两位学者都表示来到上戏任教让他们兴奋,同时充满未知挑战。
9月两位学者尚在境外,已克服时差按课表给上戏学生开展网课教学。经过各方努力,他们分别于10月7日和10月21日到达上海,开展现场教学工作。
会议主题演讲环节,10位知名学者分享他们近一年的有关学术新发现。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教授在《“共同体美学”再思考:历史与实践》中提出不断重读巴赞的观点,坚持社会主义电影强国的建成需坚持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陈犀禾的《泛论数字技术对影像研究的重新定义》以一张电视研究领域逻辑关系图清晰构建了电影生产技术,社会力量与市场力量是如何在传播学的信息流通过程中完成数字循环,并最终导向以吸引力电影为代表的活动影像。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钟大丰教授的《数字时代的电影版本学:修复、修理与修订》从电影版本学的角度切入,分析电影修复的历史流变,指出了数字版本的电影状态的复杂性。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教授的《论数字技术与新媒体艺术的美学变革与理论扩容》从影像世界、生产者、电影作品与观众四个维度系统地考察了数字技术革命对影像本体的重构以及对“主体”观和作者论的挑战。南京大学亚洲影视与传媒中心主任周安华教授在《数字生成、幻点营构与沉浸式体验》就数字化生成技术的进步发展探讨了电影中的幻点营构与沉浸式体验规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名誉副会长黄式宪教授在《将“第三极文化”理论范式融汇于创造性实践》引用“第三极文化论”,对欧、美、中进行比对,提出了与时俱进、海纳百川、和而不同文化互惠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道新《数字人文与中国电影知识图谱》敏锐地发觉了数字算法与电影文本之间的隔阂与梳理,直指因此导致的中国电影研究数字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跨学科解决方向。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吴冠平的《影像艺术的算法阐释》则认为在当下电影算法多基于商业消费行为,受影响力评价的干扰,是当下必须直面的一个挑战。复旦大学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周斌教授《夏衍与上海——纪念夏衍周年诞辰》重新梳理了海派文化与红色文化和江南文化的关系并探讨了这三者是如何影响夏衍的创作。陕西省电影家协会主席张阿利《数字技术与新文科背景下影视人才培养及学科发展》总结了数字技术引发的新型教育与人才培养方式变革,列举了艺术教育培育上可能运用的新工具与新思维范式。
会议由上海戏剧学院电影文化研究中心、《当代电影》杂志社主办,上海电影家协会、上海影视戏剧理论研究会、中国文艺评论上海戏剧学院基地和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协办。
栏目主编:李君娜
本文作者:诸葛漪
文字编辑:李君娜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朱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