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日报/滨州网综合沾化区位于黄河三角洲腹地、渤海湾南岸,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古被誉为“济北诗书之薮”,区域文化精神与黄河精神同质同源,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重要代表性区域之一。近年来,沾化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战略目标,立足区域特色,推进“在知爱建”主题实践活动和文化强区建设,讲好黄河故事,展示良好形象,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精心擦亮文化名片,赋能乡村振兴,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向*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年5月31日,王春贞代表渔鼓戏《老邪上任》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八届群星奖颁奖晚会。
改革强体制文化增活力
沾化渔鼓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至今已有近年历史,是体现黄河文化的一块“活化石”。过去一段时期,由于市场萎靡、剧目陈旧、条件艰苦,沾化渔鼓戏剧团演戏没人看,人才流失严重,致使剧团面临倒闭的风险。为保护和传承渔鼓戏,沾化区按照上级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精神,将渔鼓戏剧团整建制转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保留沾化渔鼓戏剧团牌子,由差额事业单位转为全额事业单位,最大限度地为剧团提供基本生存保障。这一“造血式”改革,让剧团重新焕发生命活力,先后创作出《审衙役》《追龙缸》《打板桥》《村里有个烂筐子》《老邪上任》《闹婚》《墙角》等近20部优秀剧目,在“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全国优秀小戏和小品展演大赛中连续七次获奖,连续五年获批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获得第十八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群星奖”,成为山东省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演员王春贞,年进入剧团工作,年成为一团之长的他见证了沾化渔鼓戏剧团由濒临倒闭到事业兴旺的整个过程。谈到艰难的变革历程,他感触颇深:“如果没有体制改革这‘关键一招’,剧团不可能维持到现在,更不可能筹资万元建成新办公楼和大型现代化演艺剧场——沾化大剧院,也不可能把演出业务拓展到市外。”年9月27日,沾化区组织创作的中国首部渔鼓戏电影《枣乡喜事》成功首映,该片讲述了两对农村青年男女一波三折、富有喜剧色彩的故事,再现了农村移风易俗、倡树文明新风的感人事迹,通过电影艺术的有机嫁接,使沾化渔鼓戏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传播。如今沾化渔鼓戏剧团业务发展迅猛,先后应邀为日照、东营等地排演了《王尽美》《黄河入海》等大型剧目,面向更多观众传播黄河故事,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年5月18日,渔鼓戏《老邪上任》参加第十八届群星奖决赛。由左至右:裴文龙、王增旭、吴爱华。
服务到基层网络全覆盖
近年来,经过资源整合,沾化区建立健全了新时代文明实践区、乡、村三级组织架构,建成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处,乡镇(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11个,村(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个,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全覆盖。成立沾化区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下设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等17支志愿服务队,相继开展“喜迎二十大”志愿服务主题实践、“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第五届“徒骇河畔颂*恩”中秋诗会等活动,累计开展理论政策和培育主流价值宣讲、法治宣传、文艺志愿服务等余场次,惠及群众20余万人。沾化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联主席王景水自豪地说,“沾化区自年起全面建立了乡镇文联组织,实现了乡镇文联组织全覆盖,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打通了‘最后一公里’,把优质服务送到了老百姓家门口。”沾化区不断健全农村基础设施网络,坚持“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方式,完成免费送戏下乡场次、公益电影放映场次。年10月11日至17日,中国书法院书法作品展在沾化举办,此次活动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为主题,注重弘扬“黄河文化”,展出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书法作品近90件。年1月16日至29日统一组织开展“文心向*艺润滨州”暨沾化区“歌黄河文化新时代·颂乡村振兴新征程”迎冬奥·庆新年第二批乡村文化振兴创建活动,全区7个市派第一书记村及部分省派、区派第一书记村优先纳入创建范围,新创建“春联村(社区)”30个,余名文艺志愿者参加活动。区美术家协会主席范崇仁在活动中,不顾古稀高龄,书写“福”字近万幅送到百姓手中,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古稀送福人”。年8月、9月,分别承办全省农村“一村一年一场戏”免费送戏工程现场会、第九届山东省戏剧红梅大赛(京剧专场)两个省级现场会,沾化均作典型发言。
年9月2日,山东省省市县三级联合购买文化惠民演出吕剧《苦菜花》在沾化巡演。
《山东文学》编辑部走进沾化
人才得重视精品大爆发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路兴华,是沾化土生土长的歌词作家,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歌词创作,先后与国内著名作曲家、音乐人张宏光、章绍同、戚建波、浮克、杨一博、孟文豪等,著名歌唱家、歌手阎维文、罗宁娜、乌兰图雅、皓天、薛皓垠、梦然等多次合作,创作播发单曲、专辑、音乐剧等作品余首(部),在许多大型晚会、文艺活动中担任策划、撰稿、评委,为多部影视剧创作主题曲。其作品多次在中央电视台以及各种演出活动中演播演唱,多次荣获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等重大奖项;两首作品同时入选中国文联、中国音协“心中的歌”——庆祝中国共产*成立周年“百首优秀作品”。个人被选拔为首批“齐鲁文化之星”“渤海英才·十佳滨州文化英才”,被滨州市委、市政府记二等功。路兴华自从调入沾化区文联工作后,创作进入井喷期。其中,年创作的组歌《岁月的勋章》,填补了滨州市空白;原创歌曲《村长外号叫“老邪”》入选“齐鲁民俗网络春晚”,于年1月28日在山东电视台文旅频道播出;《村长外号叫“老邪”》MV在中国音协学习强国号、山东省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