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没想到中西两大情圣的爱情观,如此一致 [复制链接]

1#

一个是“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一个是“爱情不过是一种疯”。对爱情有着不同见解的两个人,被称为“中西两大情圣”,他们都有经典“四部曲”。年4月23日,他们在不同的国度迎接了死亡。

当代人追求的自由

几百年前就有了

《牡丹亭》的美,不仅在于故事,更在于文字:“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牡丹亭》文辞优美却不空洞,带着淡淡的忧伤,直抵人心。

为了写好这本书,汤显祖可谓寝食难安。有次他夫人问他饿不饿,他说到:“我整天都同杜丽娘、柳梦梅、春香打交道,哪里还觉得饿!”有天中午,夫人给他送饭,发现汤显祖竟不在房中。汤夫人四处寻找都没有发现汤显祖的身影。后来发现柴房里隐隐传来声音。进去一看,发现汤显祖正在掩面哭泣。

原来是汤显祖写到《牡丹亭》中“忆女”的这场戏,春香陪着老夫人去后花园祭奠已经死去三年的杜丽娘,悲从中来,低头看到自己身上穿的罗裙,正好是杜丽娘生前穿过的,物在人忘,物是人非,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

正因如此,年《牡丹亭》一出世就轰动了当时的文坛。汤显祖用妙笔塑造了杜丽娘这样一位在中国乃至世界戏剧舞台上堪称经典的女性形象,用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体现了当时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生活的追求。

乍一看,《牡丹亭》是一部爱情故事。其实里面藏着许多汤显祖对官场的不满。他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对人、对社会、对面临的人间处境与现实的冲突,都写进了《牡丹亭》里。从杜丽娘可以看到汤显祖的影子,他在追求理想,追求一个他认为美好幸福的环境和世界。可他的经历是很困难的,历经生生死死,还受到各种各样的打击,所以他就把整个想法形象化。

那他为何以男性视角来写这本书?因为杜丽娘反应的是女性在父系社会不断的被压抑,其实年来这样的社会问题一直都存在。杜丽娘宁愿死了,变成鬼魂,也要去追求,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汤显祖其实就是把自己对自由、光明、理想的追求,放在一个女性的身上,让她通过追求爱情、婚姻的自由自主来表现这个寄托。

而就在《牡丹亭》问世的三年前,英国伦敦剧作家莎士比亚完成了《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罗朱》是发生在西方的爱情故事,但同样是封建社会所酿成的惨剧。

两人相隔千里,却心有灵犀

莎士比亚与汤显祖一样,让朱丽叶站在封建社会的对立面,成为了叛逆者。她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的代表。莎士比亚也是站在那个时代的高度,抨击了中世纪的封建制度。

从这两部作品来看,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两人,生活在同一时期,但相隔万里,虽然无缘相识,却灵犀相通。一个生活在明晚期,中国古典文明早已过了创造力的巅峰,沐浴在文明夕阳般绵软的余晖中;另一个则处在英格兰国势上升时期,百废待兴。他们的经历、社会地位、学养各各不一,但都敏锐地嗅到了新时代隐隐飘来的气息。

这两个穿越时空界限的创作者,可谓中西戏剧史上的并峙双峰: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是时代的扛鼎之作,将中国戏曲带向了高深的哲学思考层次,享有不朽的盛誉,也成为了中国文学史、戏曲史上的经典作品,汤显祖因而成为中国戏剧史的天空中那颗最为耀目的明星。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则托举着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理想,其戏剧遗产被欧洲戏剧全面继承,几百年来不断发扬光大,莎士比亚也成为西方文学和戏剧的集中代表,尤其成为英语文学的鼻祖。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携带着各自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美学密码,巍然屹立,遥相呼应。

年4月23日,回到故乡斯特拉福镇的威廉莎士比亚去世,终年52岁,他的遗体被安葬在镇上的圣三一教堂。同年7月29日,在江西临川,66岁的汤显祖也在故乡去世。两位年龄相差14岁的剧作家在同一时代创作出了东西方戏剧艺术的巅峰之作,或许二者并不能够相提并论,但《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邂逅构成了一段跨越东西方文化的美谈。

《罗密欧与朱丽叶》告诉我们,“爱”可以超越仇恨;《牡丹亭》告诉我们,“爱”甚至可以超越生死。“爱”这样一个全人类的主题,便在历史的记载和讲述中,将空间差距如此之远的两个世界,紧紧维系在了一起。

穿越时空的“爱情”

撰文

Jane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