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文化追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最亲民 [复制链接]

1#
秦腔《杨门女将》

很小时候,每次村子里的红白喜事,都会有人请来木偶剧表演,这种文化艺术形式是我接触最早的秦腔的另一种表演形式,木偶的表演比较死板,只有胳膊和眼睛、嘴巴是可以动的,那个时候吹拉弹唱的都是真人。每次看木偶的时候,其实我最好奇的就是它背后那个配声的人到底长什么样子,这成了童年最有意思的经历。90年左右,村子里开始有了电视机,所有的人都会有接触文化的惯性,所以每周三时候人最多的时候,因为这一天电视里会放秦腔节目,村子里总共也就两三台电视机,每周三都围得满满的,特别有意思,作为小孩的我却觉得戏曲听起来太繁琐没什么兴趣,但是自从认识文字就开始知道《十五贯》、《周仁回府》、《铡美案》等剧情。每周三都要看着字幕帮奶奶解释,因为她年纪大了耳朵不好,也不认识字。小时候对于戏曲文化的认识比较排斥,可能是有了感知以后就开始有了流行音乐,社会也不再那么单一的缘故。

秦腔《三滴血》

秦腔作为中国戏剧文化里最早一批的文化表现形式,其实在西周就有了这种表演形式。之所以说秦腔最为亲民,是因为昆曲和京剧在当时都是有钱、生活富足的人来欣赏的,而且昆曲和京剧更加的有韵味,文化底蕴也比较深厚。特别是昆曲,那其实就是一种把文言文传唱的艺术形式。昆曲一直都以最唯美的形式存在。而秦腔最早在民间被称为“乱弹”、“梆子腔”,所以它是一种从基层而演化出来的文化形式,表演形式也没有京剧和昆曲那种委婉的气质,基本就是直接发声、吼、或者拖长音,假音转换都很少。现在我们欣赏的秦腔表现形式更多样化,其实也借鉴了很多其他剧种的特色,本质的秦腔其实和河南豫剧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属于比较直接、干脆的艺术表演形式。

秦腔《铡美案》

等我再长大一点,开始对秦腔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慢慢喜欢上了秦腔,很多名家的唱段听起来也觉得很有意思,比如李爱琴老师、郭明霞老师、马友仙老师,经常陪奶奶听戏,有时候自己也会跟着哼几声。除了传统的正剧,其实还有很多有意思的荒诞剧,比如《张良卖布》、《拾黄金》等,都特别的有意思,小时候比较喜欢看荒诞的秦腔剧。秦腔主要分布在陕甘宁等地方,在南方和东北听的人都不多。还记得有一年东方卫视的戏曲节目请了华阴老腔的团队去表演,大家被这种直接的表演形式吸引并慢慢喜欢上了秦腔,也有人称秦腔为戏曲界的“摇滚乐”。

秦腔《张良卖布》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喜欢戏曲的人越来越少,而且文化的传承已经没有给戏曲更宽的传承出路,近几年很多地方都在拯救传统文化,拿秦腔来说,不像京剧那么广为流传,也没有昆曲那么深的文化底蕴,现在学习戏曲的年轻人慢慢变少,想要有前些年的那种戏曲大家更是凤毛麟角,这就是文化要变成遗产最为恐怖的一件事情。希望大家多接触戏曲,给他们一个被我们认识的机会,慢慢变成一种文化的欣赏习惯,也就能变成一种普遍的文化涵养,得以传承。

华阴老腔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