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阿之文学报
40年
回眸
对于一张以文学命名的报纸来说,40年的岁月,是时光的丰厚馈赠,更是一往无前的动力所在。40年激流成曲,奔腾而来,它属于每一位文学读者,属于每一位作家,承载时代的记忆,蕴藏关于未来的想象。生机之中,有着大众波澜壮阔的内心,也回响着属于文学的浪潮。我们约请多位作家回望一起走过的温暖旅程,也为自过去延伸向未来的这份友情留下文学的见证。
戏剧需要回归文学
阿之/文
今年已是我在《文学报》撰稿的第八个年头,见证《文学报》从纸刊转型为新媒体、融媒体并逐渐壮大的过程,写作方向也从最初集中在戏剧评论扩展到文化观察、作者采访等更加多元的方向,并且一直得到《文学报》的支持。我当初因为热爱叙事艺术而与剧场结缘,撰写多年戏剧及表演艺术评论后,又有逐渐回归文学的倾向,并且认为,即便如今的戏剧形式再多元,回归文学也是当务之急。
开始供稿写戏剧评论的那几年,正好是中国戏剧圈求知欲和好奇心最旺盛的几年。“后戏剧剧场”的理论研究和作品铺天盖地,各种颠覆传统观演模式的演出在大小剧场、美术馆、城市空间轮番上演,让观众和文艺爱好者们趋之若鹜,并在观看、参与、讨论、炫耀中大快朵颐,尤其在疫情当下,剧场行业遭遇重创的今天回溯当年,那样的激情和盛况,着实让人怀念。
因为表演艺术走出剧场并与其它艺术门类产生跨界与融合,我开始粗浅地研究当代艺术、文博、哲学等其它学科。年年初,央视推出《国家宝藏》并引发热议,这个契机让我调动当时积累的知识储备,用“博物馆剧场”的角度来分析这档电视节目,《文学报》见证了我初次跨学科剧评写作的实验,它或许不太成熟,但自此之后,我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