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塔里看世界
以法学的理性以传媒的温度
作者:刀笔
受访者:
校对:晏南亭
编辑:季凌
配图:小新|图源:网络侵删
寄语
受访人:柚子85号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大三在读
广电编是有一份光,发一份热的专业,这里天赋至上,努力很重要,但是在天赋和热爱面前,似乎不值一提。
其实,我还在路上,对这个专业的认识不够深刻全面,另一种层面上说我们国家对它的建设也还没到一定的程度。
它如果一定有要求的话,我想那就是对世界的一点感性认识。所谓“身在无间,心在桃源”。
但凡有所求必会有所应,不论结果如何,广编人在学习它的路上是快乐且充实的,我们如此说,如此做,又都如此向前。
关于抉择
-高中编导学科宣传的时候,你心里的第一志愿是不是还是汉语言文学?-
对,因为当时它是以文管的方式招生,我没有去参加第一次的座谈会,因为我觉得文学是我更喜欢的、更能给人启迪的,电影只是娱乐的一种方式,并不值得深入的学习,这是我对广电编的最初印象。
而且最重要的是当时所有人说文管是艺术,我觉得自己可以凭着高考的成绩进大学,所以第一志愿还是汉语言文学。
-是什么影响你后面又去接触编导?-
说实话是成绩,当时我问过一个老师,他告诉我,我的成绩如果选择汉语言文学只能去一个很差的一个本科学校。
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在走廊里,迎面碰到很多老师,都说你为什么不去听听文管的座谈会,觉得这样的学科非常适合我。本来我是很犹豫的,如果一个老师这样跟我说的话,我就还是很坚定地拒绝,但是所有老师都这样说,他们都知道我喜欢影视剧,我就决定去听一下。
第一次去看大教室放映的电影叫《驴得水》,这个电影看完之后,我觉得影评和文学是互通的,而且影评和文学思考问题的方式不一样。
文学可能单纯用文字进行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但是影评有很多因素,比如电影的声音、画面、技术,它会把很多的内容融合在一起,每一项单拎出来都是一个艺术学科。
文学有八大艺术之分,我觉得电影就是综合所有的艺术学科所诞生的一种人文社科,它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所以后面就改变了我原本的决定。
可以说最初的萌芽因素是成绩,后来变成了纯粹的喜欢。
-在就是学编导这个过程中,是不是说学到越多东西,越对它有热爱,就越坚定这种想法?-
其实不一定,我的大学是一所二本院校,也是一个综合类大学,不是艺术院校,所以大家并不是凭借原始的高考成绩进到这所学校,然后选择编导,大部分的原因就是成绩不够。
也有人是因为真正的热爱,会很少。我有一个师姐,今年考研进了上海戏剧学院,她就是因为喜欢,所以她在大二的时候就去杭州参加了电影策划展。我觉得影响我的就是这一小部分人。
很多人对这个专业的认识是觉得稀奇,或者认为除了拍拍电影就没有事情了。事实上这个专业得会写、得会拍,所以有实践派和理论派之分。
有的人可能学着学着就不愿意学了,有的人可能因为本身喜欢,就一直坚持下去。我个人是这样的。
-对于选择广电编有没有过后悔和动摇的时候?-
选择这方面倒是没有,当时动摇的是在纠结广电编和戏剧影视文学二选其一,我比较后悔没有更侧重理论一点,因为我后来发现自己更擅长写策划,但是后期剪辑、拍摄等等实践上就差一些。所以后悔是没有,只是接下来选择的方向会更偏理论一点。
-但其实这也是你最后实践得出的结果,如果不经过这个实践的话,你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更擅长的部分。-
对,确实。这其实是去实践、去进步的一个过程,通过实践得出自己适合的方向,再选择相应的导师。
-所以你是不是也会有一种感想,觉得大学并不是一个定性的结果,而是更进一步的选择,让你有不同道路的可能性?-
对,我觉得是这样的,我们专业有很多人后来又选修了汉语言文学,他们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去辨别自己到底适不适合这个专业,或者接下来应该选择哪个方向。
本科专业就是一个大的门类,底下会有很多分支,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这些分支。
别的院校、跟我学同专业的,他们已经开始划分方向,文艺编导的方向、戏剧的方向、纪录片的方向······
关于专业
-讲一讲你的专业课吧。-
给我帮助最大的老师,是指导我进行科研项目的,他一步步带着我完成论文项目。这个老师教过一门课叫视听语言,我很喜欢这门课,就是对影片进行分析。
他分析的角度跟我们平常学的不太一样,他会讲很多理论,再根据影片一一落实。他是理论方面很厉害的老师,我很崇敬他,后面可能会考虑选择他做我的导师。
另一个教剧本创作的老师很有个性,每一部影片他都会拉的很细,他跟我们说的最多的就是:你要写作之前,就要进行大量的观影,从电影当中去寻找一些灵感。
他会跟我们从头到尾进行拉片,拉片的过程非常痛苦,因为要一帧一帧地去看。很搞笑的一件事情就是他一直问我们:这些柳树代表了什么?我们当时很懵,说到底指的是什么?整个过程是很有趣的,他会一个一个地点名,让我们回答这个问题。
对于剧本,他也会进行一些指导。后面他成立了第五期的编剧训练营,这个机会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很棒的机会,他挑选的剧本都是写的比较好的,所以我觉得他的一些生活方式和一些对待事情的处理方式也影响着我,一部分上让我继续选择这个专业。
-除了你刚才说过的专业课,还有什么?-
实践和理论不是分开的,是相对结合的。
大一是先学理论,理论阶段会学一些基础的概论,比如说艺术概论,然后就是进行影片分析,基本上是这样的课程。
大二就开始实操了,我是大二开始学习PR的,这一门课非常的痛苦!需要不断学剪辑的技能,也就是我们通常俗称的后期制作;然后进行一些拍摄,我们使用的摄影机是05进行拍摄。
我们学校从大一下学期开始进行拍摄,完成小组作品,小组内需要有导演,负责整体的跟进、后期还有一些镜头;然后是编剧,负责剧本的创作;后期是必不可少的,还有摄影师。这四个是主要的。
-这个专业带给你需要克服的困难有什么?-
第一个是前期的课有点水,所以前期克服的困难就是找到一个平衡点,比如找到一些喜欢的课,这些课可能会给自己很大的动力,激励自己继续往下学。
大一的时候,很多课比如艺术概论这种,很枯燥乏味的,但是我很喜欢这种理论课,所以我就尽自己所能的,下课问老师一些关于电影的问题,或者一些概念的问题。
第二个就是实践的问题。实践,我一开始是抱有很大的干劲,但是我们学校的设备比如05,设备比较老,就不是很适合拍摄。
第三个就是后期,后期剪辑的这种课,我对计算机类的课,或者一些动手能力强的课兴趣不大。那就需要多练,比如大二下学期开设的达芬奇,是关于影视调色的。
PR熟练起来,其实很有趣,可以对人物进行慢动作,或者加一些特效、进行效果控件,或者做一些小动画,虽然很难,但是熟悉了就会很有趣。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小组的作业就是做PR,剪完之后交上,大家都熬到凌晨几点才完成作品。
这就需要你跟同学协力去完成这件事情,这个专业的实践大部分都是小组,很考验团队的默契。需要团队之间的配合,因为没有那么多的人,不像专业的剧组那样,但是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成为一个小剧组了。
大家就要互相激励对方或者帮助对方,并不是说我把自己的事做完了就没有了。可能一个人成为很多的工种,比如今天他可以是摄影师,那他可能也要负责灯光。导演可能是主脑,但是他可能也要进行一部分的剪辑。摄影师暂时是摄影,下一秒他就变成了就是群众演员······所以在职位的分配上也会有一些分歧。
小组拍摄完成以后是后期,任务量很大,后期其实只需要一个同学,因为这样的话整体的衔接会比较好。那么他需要跟着我们一块去拍,拍完之后我们已经算是结束了工作,但是后期还需要进行剪辑,时间很长,工作量大,这就得需要大家一起去分担这个任务量,才能把事情完成的很好。
-像小组协作的情况,是你们坐在一起,大家共同选择一个组长,还是老师选定组长,或者自然而然地有一个人就挑起了这个担子?-
导演就是组长,可以说是组内选定。定导演是最好定的,就是谁有主意,或者大家认可他的能力,就会让他当导演。
-一般情况下你是做导演还是组内成员?-
大一的时候,我是小组的编剧,是提出想法的那个人,所以自然而然就成了导演,这样协调的会更好一点。
但真正进入拍摄环节,发现我的想法是可以的,但是我在落实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误差,让我觉得我还是更适合个人工作,所以后面我转到仅仅是编剧的职位,让摄影师去当导演,他对画面的把控会更好一点。
作为编剧,我可以把控整个故事的结构、框架,但我不太擅长协调各方面的,觉得会很心累,没有办法把自己的想做的那一部分做的很好。
如果做导演的话,就要跟其他人进行协商,我在协商过程中是很容易或者说愿意成为让步的一方。
但是导演并不是一个妥协的角色,导演必须要强烈地坚持自己的意见和风格,才能把一个作品做好,如果过程中有人提出质疑,导演一定要在第一时间就坚定自己的想法。
导演是一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我更倾向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进行改正,后期就会陷入很痛苦的境地,因为觉得制作的东西并不是原来的样子,就没有动力继续干下去。
所以我觉得我不太适合当导演,更适合去做编剧或者其他提出想法的角色,而不是想法的践行者。
-如果说走理论方向的话,是不是一定要考研?-
按我个人来说,当然我没有办法代表其他人,如果要走理论,那就是深造。广电编其实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学科,掌握技能就可以出去就业了,问题是现在的本科教育没有办法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如果学了理论之后,可以做一些什么样的工作?-
比如说电影学,可能会去做电影策划;可能会留在大学当老师或者助教;还有文案策划类和编剧。
关于纯粹
-从高中到大学,你有一个什么样的转变?-
一开始我觉得差不多,后来发现机会更多,眼界可能更广。高中的时候我们常常把自己拘禁于一个学习的地方,但是大学可以去看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现实是很残酷的,高中的时候想的是总会有诗和远方,但是大学发现其实诗和远方离自己很远。
大学我可以接一些群演工作,跟一些老师手头的科研项目,跟老师的拍摄,看看真正的公益广告片是怎样拍的······我觉得大学给了我们很多机会,只是看你能不能抓住。
我们专业很早就有人去跟剧组了,或者进行一些拍摄。所以我觉得大学是一个台阶,能让你跟社会进行更好的勾连。
它其实是在考验你,看看你能不能做到和高中时想的一样,很多人到了大学会沉溺于现有的欢乐,但是有些人就会很坚定走自己想要走的那条路,所以大学就是辨别一些人的时候。
如果坚持自己的初心不改变,一直走下去,会有一个很好的结果,但是有人在这个过程中,被外来的因素所困扰而堕落下去。要分割社会和心中所想的那个世界,让自己不至于失衡。
-所以说,纯粹很重要?-
我觉得纯粹很重要,把这种纯粹放在一个人的心性上,有一些人会觉得过于愚蠢了,但是如果把它放在对一件事情的专注上,我觉得那是很重要的。没有人是完全纯粹去做一件事,总是带一些功利性的目的。
纯粹的艺术家一般都会被人认为是神经病。学电影有一句话叫“不疯魔不成火”,我们专业老师也总说有一些艺术家就是因为就是有一些精神方面的疾病,拍出来的东西才让人叹为观止。所以我觉得纯粹对于一个人来说很重要,但是有时他又不是那么重要。
-对想要学习传媒一类的学弟学妹们有什么话想说吗?-
要明确一点,就是你喜欢这个专业吗?
如果你喜欢这个专业,觉得自己可以做好,有热爱的话,你会坚持下去,如果你不喜欢这个专业,成绩允许的话,我建议还是选择普通类的高考,因为你来到这里之后会发现,所有人在大三有一个明显的分界点。
大部分不喜欢这个专业,或者因为成绩低选择这个专业的人,他们会转学别的科目;或者直接考公考编;考教师资格证,和师范类的学生竞争,到最后还是会走上普通类的。
如果你喜欢这个专业的话,你可以来报,尽可能的去尝试。对于热爱它的人来说,还是很有价值和用处的,你可以拍你想拍的东西,你可以学你想要学的一切东西,只要你有这个想法,不管通过什么样的方式,你都可以得到不错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