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人物特稿托住戏谑和嘲讽青年实验性文学 [复制链接]

1#
初期白癜风怎么用药 https://news.39.net/bjzkhbzy/171228/5964852.html
                            

原创围炉weiluflame围炉

陈佳荣,98年生,伦敦大学学院历史系硕士毕业,写诗也写小说

前言

自从决定做这篇人物特稿以来,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我顺着看资料、提炼主题、做采访的顺序下来发现,创作者的想法和文字之间差距的张力更令我着迷。这次的稿件主要围绕两条脉络来进行,一方面是创作者探讨自己周围的生活和文学创作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是创作者带着什么基本的视角凝视周边的生活。在访谈的最后,我们还聊了聊灵感和创意。我发现,陈佳荣的文字极力避免情感泛滥和文字堆砌,仅仅尝试告诉读者这个社会的极限在哪里。

为方便叙述,以下内容中:

Rachael=R

陈佳荣=JR

在采访之前,我阅读了佳荣两篇作品。两篇小说的取材呼之欲出,一篇来自于佳荣在国际学校读中学时目睹的同学之间摆在台面上或隐藏的压力和竞争,另一篇来自于大学在英国留学期间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

R

你的作品,包括《留学在英国》和《少年革命》是什么时候创作的?里面的这些角色跟你自己有什么样的连接?

JR

其实我在中学的时候写一些离我很远的事情,比如说我记得我当时用英文写了一篇关于抗日的小说,但是《少年革命》是在我大三暑假的时候,也就是我唯一一个没有做任何实习的暑假写的。《留学在英国》则是选择了我身边最具戏剧性或者代表性的同学或者朋友来做主角。如果我嫌那个故事不够丰富或者对话不够,我会加入一个扮演旁观者角色的室友,提供一个不熟朋友的视角,一般就是我自己的视角,像是采访者一样跟这个主要角色产生对话,然后去引出他的心里话来完善这个故事。这样旁观者的角色一般都是我来扮演,在这两部作品里面,那个主角有我的影子吧,但是她并没有推动情节,她只是一个更被放大的旁观者。

R

在你读中学或者读大学的时期,这种旁观者的视角是你主动还是被动的选择?

JR

我一直在这两个故事里面属于旁观者。我觉得在中学以及大学的环境里面,我唯一稍微具有一点儿公众性的身份就是我写作者的身份。如果没有这个身份的话,我基本上是不愿意也不会自然地被推到舆论的中心、大家的争执或者竞争的中心。大家既不想把我推进去,接纳我的一方也不会鼓励我,对我的态度是很中立的。这样就很方便我作为一个记者一样记录大家成长、语言、行动上的变化。

R

我看《少年革命》那篇小说,发现你对贵族学校有一些批判。你是不是对你所读的国际高中也持这样的态度?

JR

贵族学校的体制是西式的,学业压力更小,所以它就更赤裸地让所谓“人性”展现出来。你有更多的时间去展现和摸索自己及他人的人性,天使面和恶魔面,因为不用天天做高考练习题。它更像是一面灵魂的魔镜吧。国际学校以及其他有西方体制的学校给的时间空间更多。

其实学校这个元素不只是在讨论校园,更多的是在讨论国际学校的父母用资源给孩子建构的恒温层和保护层。其实《少年革命》后半部分提到,他们逃出了这个“学校”,有些人享受,有些人挑战各种禁忌,有些人没有能力去掌控情况。在国际高中,多出来的时间和空间让我们形成了一种小小的丛林,成年时期丛林法则的一个雏形,大家要学会如何团结身边的同学,锻炼自己的自信心和领导力而不只是学习如何考试。

丛林中共有三种人,首先是特别如鱼得水的人(享受者),这种人通常各方面都是中上,没有特别突出的天赋或者缺陷,这使他非常自信。好的家庭条件会加强这种自信。他会是一个被接纳程度很高的人。同时在学校没有必要出卖劳动力,所以作为一个没有任何短板的人,中学以及大学的环境其实是很适合他的。

然后就是出逃者或者探索者。例如《少年革命》里面李唯的角色,因为家庭出现一些变故,她需要提早扮演面包赚取者的角色。当然她用了非常极端的一种方法去赚钱,就是出卖自己的肉体。所以她是被迫早熟了,相当于被社会挤出了安逸的同温层。其他的出逃者是那些代表所谓“强权”的直男们,他们欺负我们的同性恋主角,发现原来在同温层里面可以称王,但是不代表在更危险和复杂的外界可以称王。李唯是被社会逼迫,而他们是被学校规则逼迫出逃,两者都是对新世界的开启和了解。除了出逃者和享受者,还有像陈萤的旁观者,有点像《芳华》里的萧穗子。旁观者从来都不参与斗争或者出风头,而是一直记录所有角色的成长。

无论是创作内容上还是现实生活中,佳荣的反叛色彩隐匿在对结构因素的观察之中,她能看到国际学校体制所衍生出的三种角色,或是依托自己历史专业的背景来解读社会的变化。比起不吝言辞的反抗,她选用了更加温和的方式对待残酷的现实。

R

你是如何选择现阶段写作议题的?

JR

我觉得青春期这个议题本来就非常具有探索性嘛,因为青春期形成的意识已经是成年时期意识的雏形了。幼儿时期或者儿童时期的意识跟现在还不太一样。青春期时,大家已经开始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动物性,即野蛮的一面,与人们所期待的神性,的一个碰撞,得出结论判定你的恶到哪个地步。青春期正是摸索自我,兴趣甚至性取向的时期,它代表了不确定性。我觉得青春期或者后青春期可能都是一种模糊的、流动的难以定义性在一个人身上交杂的状态。

R

你觉得你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