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读书丨任玲一切翻覆,我们还有书读2 [复制链接]

1#

《:我们的文学伊甸园》(光盘电子书),齐一民等/著,外文出版社年1月第1版。

一切翻覆,我们还有书

——读《:我们的文学伊甸园》有感

任玲

齐一民老师的小说读多了,习惯了他的辛辣笔触嬉笑怒骂,总无形中忽略了他作为北大博士生、文学导师的一面。是儒者一身书香,领学子齐颂经典满堂,所以今天翻开这本崭新的集子,作为同样热爱文学,喜欢读书的人,有种误闯进桃源深处的惊喜与流连忘返之感。

洗罢手,重斟茶,评论者读评论,文学生品文学,简直有种发自天然的优雅趣味了。疫情将人们封禁在极小的范围内,是一身羁困,但我们手执书卷,任思想驰骋来去,便握住了自古以来文人独享的绝对自由。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这句话是所有爱书人的信仰。翻开书沉浸在文学的伊甸园里,现实的局促困苦,各种不得已与不自由,就不能击溃我们的精神。文学是心的捍卫者,是自我的守门人,在阅读中我们拾得不一样的趣味,品味不一样的心路,生出不一样的信念,多么精彩纷呈!

而年线上课堂始启,同学们依照齐一民老师的布置与自己的喜好,择出的文学一角,岂不令人见之忘俗?

——是的,哪怕世界荒芜、一切翻覆,时间的青苔斑驳了长城与钟表,马尔克斯荒诞的梦境在漫天火红晚霞下呢喃,最好的与最坏的同时上演,卑鄙者的墓志铭中刻着高尚的未来,薛定谔的猫跳出箱子,非生非死地一尾巴甩翻所有历史,世间万物流水而去,能标记我们、挽留我们、容纳我们、记录我们的,还有书,也有书,唯有书。

读与写:嘿!跳到你心上的,是哪一句?

我知道齐一民老师教授的外国留学生们,已经是成熟的中文“读书人”和“写作者”了。不过读到他们的作品,看到他们选择的书,还是觉得颇为新鲜有趣,又有种仿佛一缩身子踩上跟斗云,一家伙翻到太空,远瞰这颗蓝色星球的视角:你看,读着、写着这种文字的,不只是黑头发黄皮肤的华夏儿女,也有高鼻深目或拉丁皮肤的外国学生仔,甚至还有从金字塔的国度,不远万里来这里学习中文的哩!

与我们不同文化背景下长大的外国学生,喜欢的是什么样的主题?热爱什么风格的文字?他们能够读出字里行间的隐喻吗?

看完学生们的文学评论,我发现了件有意思的事儿,我们中国人学习英文或其他外语,极在意“正宗”,学习西班牙语,连拉丁美洲文学,都要先往后放放,口音到底是马德里还是巴塞罗那,可要仔细掂量,就如英语练习者们要么一口经典牛津腔,或者要纯正的美式口语,恨不得把俚语辞典背下来,一张嘴就好似从小生长在纽约街区一般。

所以我们设若在学习外国语言文学,老师留作业要读书,那定然会选择这一语言源头国度的经典作品。而外国学生们则不会这样,诚然题目是要读名著,但读哪国的却大可随自己心思,哪怕是日本名著的汉译本,也非常OK,透过文字能读到的他们,总是快快乐乐的,不会担心自己的中文“不正宗”或是虚无缥缈的“语感”问题。

这样的心态,简直应该举起大拇指来,点上一百八十个赞呢。所以学生们交的作业,行文都非常个性化。比如俄罗斯的家琳,看这名字感觉是个漂亮飒爽的姑娘,选的是严歌苓的书,影视化的大咖,《小姨多鹤》和《金陵十三钗》的作者,自己的文笔却很清晰犀利,齐一民老师推荐她去读读鲁迅,学学契科夫,大概是希冀她在现实主义的文学道路上举旗前进吧。

读书,大抵就是在不停地一见钟情的路上,自由自在地徜徉。每个人弯下腰来采一朵美丽的花,集结成束后,便成了让人眼睛都舍不得转开的鲜妍捧花。在向名著伸出手后,源源不断的文学新鲜营养,输送到渴望知识的大脑中,酝酿出具有独特“自我”的见解与思考,再输出到纸面上,最终成就的,就是这本满载灵感火花与才华雏形的美妙合集。

当然很多文章与评论,结合学生当时的处境来品读,就更能令人击节赞叹,譬如疫情身处武汉,于紧急之刻拘于一室之内,总难免会去取来能联想到自身处境的书来,读上一读,想上一想,叹上一叹,再把欲说还休的感悟落于笔端。

所以读与写不可分离,对文字的敏锐性最后总会酿成美妙的酒液,于读书人的舌尖轻快跳跃奏出才华横溢的圆舞曲。你最爱的是哪一句,并不要紧,重要的是那选中的、写出的,在不经意间都映照着那个心中深藏的自己。

不是吗?

师者,传道受业解惑,再赠人玫瑰者也

今晚恰有余闲,所以读完全书后,我又翻到第一页,随意跳转着,如同红线串珠一般,专门读了遍齐一民老师给学生们的点评。看完点评再回去读文章,那是有意思到了极点,有种潜伏进高校课堂,做一次风雅不速之客的错觉。

都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想必齐一民老师日常此类教学任务绝不会缺失,但我更爱看到的,是一个老顽童、叛逆者、生活家、艺术狂热人士,是怎么钻进老师的社会身份,一方面不丢了自己,另一方面也不乱了步子地带学生们在文学的路上走,并不被纷乱时刻繁杂红尘所扰,轻轻俯下身去摘下那朵无数诗人作家梦中的玫瑰,再恶作剧般笑笑,悄然将花簪到学生鬓边的。

他大刀阔斧,事无巨细,一一过目,各自点评,大踏步带学生们,在幽深曲折又宏大宽阔的文学路上奔跑,事了拂衣去,拍拍手留一身花香。

他说“先问其声,再被动读书反而是不真诚的”,仍秉承的是齐一民与生俱来,对天性的热爱与尊重,观书者善能见天地见众生,遨游书海目迷五色,却少有人能真正见自己。然而禅宗老和尚一棒打下来,见什么天地宇宙,想什么多情众生,我才是如来。

丢了真我的人,读再多书看再多字,把名著字句写满了QQ签名,也不过是升级版的两脚书橱大容量U盘,不是彼得潘岛上天真飞翔的文学居民。

所以齐一民盛赞最理想、最自然、最情不自禁的阅读路线,看遍他给学生的点评,几乎可以称得上博爱,谁的选择都是最好的,只要发乎天性,源自热爱,就能得到他发自肺腑的赞扬和支持:若逢此师,何其快乐,多么痛快!

这种独一无二的自由,也是特殊时期的大学生活所孕育出来的,大家久在樊笼里,思想竟的确复得返自然,千年来这种带点哲思意味的真理几乎没有变过,而不被热热闹闹的红尘干扰,只能枯坐书桌前,让心沉静下来逐字逐句细读的机会,是绝对的珍贵和难得。

于是学生们振奋起来,精神抖擞地读书思考,再挥动笔杆拼命“我手写我口”,而老师也能更多地排除日常杂务造成的干扰,很容易地打造出一个暂时与一切隔离,可以静静工作批点,让文字去传达自己对学生们的看法与期许的独立空间。一举两得,皆大欢喜。

读完这一遍,曾经的语文尖子生总难免感慨万千,回忆起曾经的老师,和写满批语的作文本。齐一民老师说,文学是通向心灵自由的途径,信然。而于我们学生的角度,文学更是通往上帝伊甸园的阶梯,它是如此美丽,以至于一想到那些沉浸在文学里的时刻,没有谁不会怅然又欢喜,想要伸开双臂拥抱回忆。

话说回来,当老师真的不容易,每个同学的优秀文学评论,要将亮点单拎出来大书特书,还要根据作者的文风和思想转变,推荐最适合的“转职”路线,可是相当大的工程呢!

与时俱进,爱书人和时代一起向前跑!

虽然课堂因疫情被“云”了,可老师能津津乐道的趣事,可一件不少。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有齐一民老师这个“潮老头儿”是怎么带这些文学伊甸园里的精神小苗苗们,拎着互联网热词这“新式武器”在翻译战场上“大杀特杀”“一战超神”的经历。

语言是不断更新,时刻补充词汇库的,恰如文学是与现实缠绵依存,却仍如潺潺溪水般永不停留,滚滚向前的。互联网时代以来,汉语词汇中那些“新晋”的互联网家族,能否谱写出同样的浪漫、热烈、豪迈、温柔的诗意?

只要曾经对文言文与白话文演变历史稍有了解的人,就不会对这个问题有任何疑议。伊甸园是安静的、高贵的、超脱世俗的,而填充伊甸园、建设伊甸园、改变伊甸园的众多灵魂,注定了要循环往复不断更新,带来源源不断的“变化力量”。

文学,就是这样,像保鲜盒一样,储存保护人类的天真与梦想,热情和脆弱,然后在温和的变革之浪潮中浮沉,将所有沉重的过去抛弃,却永远在出航大船的桅杆上记录曾经。所以只要掌握了新词汇,就等于站到了汉语的最前沿,文学的最前沿,一切罗曼蒂克总合的最前沿,和时代一同奋勇向前,拼命奔跑!

齐一民曾经是赛道上的健将,他高速撞向分站赛终点线的那几个英雄瞬间,也都在带着油墨味儿的书页间定格。而现在洗尽铅华忘记浮躁,他凭借藏在心里的热爱与广博的知识储备,成了文学大赛马拉松团队的领跑者,看这本书里学生们的一字一句,读作品的反刍与思索,难道不像许多“变装版本”的小号齐一民吗?

文学爱好者们,总是这样一辈传一辈地走下去,接力棒在名为“文学”的坚持下交递,传承执著书写灵光,“我”籍籍无名,“我”百世流芳,矛盾中的一点真,是对书和文字的忠诚和眷恋。

翻译家、文学评论家、作家,这几样应当被格外尊重的人类“造梦”相关职业,往往可以在读与写,输入与输出的文字游戏中,呈现出“三位一体”的状态。很多大翻译家都是大作家,而能将名著翻译得生动鲜活,便等同于文字功底的“事实认证”了。

所以我总是非常尊重译者,能将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智慧,从“大开眼界”再到“纳为己用”,永远少不了他们的努力。而齐一民在众多外国青年学生心中种下的,名为文学的种子,在他们隔着网线的探讨与思考中,终将蓬勃生长为最富有生命力的模样。

匆匆一年,青春学子未散场,网连巧笔,研究生涯不中断。有文学作为中间的“链接”,那么即便因变故海角天涯各自飘零,也依然仰望明月千里此夜共相思。

所以我忽然懂了,为何齐一民老师一定要将年定格在纸上。因为这段时光太特别、太复杂、太有戏剧性,史书难记,寄与杂言,正如他在书里说的,这是“一堆由大家不经意拾柴汇拢起的文字篝火”,只要它存在过,就会照亮很多人,很多事,很多思绪,只要它不熄灭,就能为身居地球各地的学生们挽留住这奇迹片段的回忆。

书记录一切,见证一切,定格一切。而我们这一场共做的文学梦,也将在摩挲书页的瞬间,借助“不变”的文字,成就时光中的永恒。来罢!这上帝钟爱的伊甸园,从不对任何自由的灵魂设限!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