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保定的府志、县志等资料记载,保定人相当一部是小兴州移民后裔。但是很多小兴州后裔却不知道小兴州到底在何方!
小兴州即元代宜兴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县城东十几公里的兴州村,至今有移民时期古城墙遗址和当年的大槐树。
滦平早在多年前就开始了灿烂的红山文化。春秋战国时期山戎民族在这里聚居,唐宋时期以十八盘梁为界奚人、契丹人与汉人杂居,元代致和三年设宜兴州,旧称小兴州,辖今天的滦平县及承德市区等周边区域。像山东即墨人执着地记忆着“先有即墨,后有青岛”一样,这里正是“先有宜兴(滦平),后有承德”。
著名的东北亚丝绸之路古北道在滦平贯穿南北,自古以来这里就是穿越燕山的重要通道,今天十八盘梁上古驿道的千年辙痕尚存。明洪武初年,为防止北元反扑,在这里修建了金山岭一线长城,并开始实施了最严厉的空边政策,将小兴州十几万居民全部内迁到了今天的衡水、保定、沧州、廊坊、北京、天津和唐山一带,迁民数量与洪洞移民相当。移民后,撤销宜兴州建制,并设兴州五卫防御北方劲敌。又因与江苏宜兴州同名,北方宜兴州从此湮没于古籍当中,消失在地图之上。小兴州三字也便成了小兴州移民后裔时代口口相传,却无处寻找的梦里故园。后明成祖朱棣裁撤兴州五卫,并将遗漏居民彻底内迁,这就是民间传说中的燕王扫北。滦平在北京之北,燕王扫北严格意义上说与洪洞大槐树移民无关。因此,凡是祖先迁民记忆中有“小兴州”“古北口外”“山后移民”“虎北口”“燕王扫北时内迁”等信息的都是小兴州移民后裔。
同时大槐树下未必都是来自洪洞,小兴州是中国十大寻根问祖圣地和八大移民基地之一,这里同样有叫槐树下、榆树下等地名。兴州古城边至今还生长这多年树龄的大槐树,如今仍然枝繁叶茂,为天下小兴州后裔保存着千古的祈福和荫蔽。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之后,山西洪洞开始打造移民文化,发展旅游。把所有小脚趾分瓣的都说成洪洞大槐树移民。连明代作为瓯脱地(无人区)的承德滦平、丰宁、隆化等地都赫然列入洪洞移民的分布地,甚至打出了“天下华人老家”的招牌,强大的宣传攻势,严重干扰了小兴州后裔对故园的记忆。很多小兴州后裔看到家谱中有“先祖徙自小兴州”等记载后便去洪洞寻根问祖,洪洞的人也乐于告诉他们小兴州就是洪洞的一个村!洪洞一个元代的县级单位,下面的一个村竟然是元代的宜兴州!多少有些滑稽,也肯定是解释不通的!
笔者研究多年,关于小兴州移民出自河北滦平的观点与中国著名姓氏和移民文化研究专家山西社科院李吉教授观点一致。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有诗为证《出古北口》“白发黄冠老道流,自言家世小兴州。一从移向山南住,吹角孤城二百秋!”明末义士杨继盛慷慨就义前也曾写下:“吾祖自虎北口(古北口别称)外小兴州……”如果您恰是小兴州移民后裔,欢迎联系讨论,也欢迎您来到滦平一看故园!
也正因为那次移民,清代滦平在皇家御道、行宫和皇庄、王庄、旗庄、汛地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人口聚集。康熙皇帝仅在滦平古驿道上的十八盘梁脚下的舍里乌朱马氏庄头府就曾驻陛十四次。浓厚的皇家文化氛围,让紫禁城里的纯正官话成为了滦平的群众语言。随着民国后的人口变迁,滦平群众语言成了清代北京官话和清末国语的活化石。这里也因此成为了普通话标准语音采集地,成为了中国唯一的普通话之乡。
这里还是古北口长城抗战打响的地方和重要战场,是《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缘起之地,国歌中的长城,金山岭长城是万里长城的最精华所在。这里拥有华北地区最大的天然白桦林和与塞罕坝同时代的百万亩林场白草洼国家森林公园。这里流淌着清澈美丽的潮河和滦河,是京津冀重要的水源的和生态涵养区。可谓:有诗有画有长城,一泓清水送京津。有山有水有文明,正是兴州千古情!
今天,在滦平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滦平正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沿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发展路径奋力前行。全面实现小康,金山岭5A景区创建,金山岭滑雪场开业……一个个喜讯随着年的脚步接踵而来。拥有多年灿烂文化的美丽滦平,正在以新时代的崭新胜景,迎接着天下小兴州后裔的寻根之旅,让所有小兴州亲人不虚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