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广春(扬州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邯郸小学生戏剧节常年不断,连云港戏曲校园专场由少变多,南京林业大学戏曲化妆体验别具一格……当前,戏曲进校园正在全国紧锣密鼓地开展。然而,点上有突破、面上难展开,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还没有真正有效形成,离全国所有大、中、小学每个学生全年免费欣赏一场优秀戏曲演出的任务还有不少差距。政策有要求,学校有意愿,学生有需求,业界有共识,可戏曲进校园还是难以全面有效推进,卡在哪里?
经验告诉我们,有堵点才会卡。当下,社会环境变了,生活节奏快了,拖拉的唱腔、艰涩的唱词,使现代人很难一下子转换语境;学生课业负担重,课外辅导多,分身乏术,很难有心情坐下来慢慢欣赏;戏曲进校园无法孤军奋战,校本教材的编修、课时调整、经费补充等细节的完善一时不到位;戏曲演员借助公共文化服务,让戏曲进校园制度化、规范化,缺少相应的统筹……这都是戏曲进校园工作上的堵点,需要我们在涵养戏曲生态、重构传播体系、健全激励机制等方面动脑筋想办法。
涵养戏曲生态是根本。戏曲进校园功夫在校外。就事论事,只能让戏曲走近而不能走进校园,解决戏曲进校园卡脖子问题,必须要有系统观、打整体战。校园是整个社会的一部分,全社会的戏曲生态好转了,戏曲进校园就会顺水推舟。培养全社会听戏唱戏爱戏习惯,戏曲自身须回应社会关切。很多人与戏曲之间的隔膜,不是出于不需要,而是不喜欢现在的呈现方式。这就需要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