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晨 [复制链接]

1#
北京的最好皮肤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al/150702/4648924.html

运用多种艺术手法

塑造小说人物形象

——晨风的小说人物赏析

文/余志华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来表现社会生活的。但不论故事情节如何安排,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如何描写,都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即使一篇只有一、二千字,乃至几百字的小小说,可以没有故事,但决不能没有人物。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同样,没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就没有小说。由此可见,小说的三个要素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作家创作小说,就要善于运用一切艺术手法,着力塑造好小说的人物形象。

晨风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十分注重运用各种艺术手法,善于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把人物写活、写细、写透,从而把人物的典型形象立起来。

晨风在《爱不是匆匆的过客》中,描写了刘妮和李丹两个女性。她们是同时代,年纪相近的两位女人,都像其他年轻姑娘一样,爱美,爱漂亮。但她们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在出席公司成立二十周年志庆功宴会时,"刘妮穿了一条淡紫色的裙子","秀发上别着淡紫色的牡丹红头饰"。作者描写刘妮的服饰打扮连用了两个"淡",表现了人物的自然淡雅,不喜张扬的个性。而描写李丹时,作者写道:李丹穿着一条米红色的连衣洋裙,脸上抹着浓厚的脂粉,身上挂着大串珠宝。"洋裙"、"脂粉"、"珠宝",把公司董事长的千金李丹那种"洋"味、富态和娇媚刻画得淋漓尽致了。刘妮很美,表现在不加渲染、不去刻意追求上,是一种自然美。李丹也很美,但表现在过多的人为渲染、过分的炫弄上,身上渗透出一种"俗"气来,这是一种矫揉造作打造出来的美。一个人的服饰打扮是人物个性的外在表现。如果把一个很朴实的年轻女性,描写成穿着大红大紫,涂脂抹粉,浑身珠光宝气,那么这个人物就是不伦不类的"畸形儿"。作者的笔难免会有妙笔生"花"之嫌。由此可见,人物的外貌和服饰的描写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

塑造人物的手法是多样的。晨风很善于运用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实话实说》是晨风一篇不足千字的微型小说,故事非常简单。说有一天傍晚,王镇长突然心血来潮,骑着自行车在自己辖区的小镇街道上溜达,在一个拐弯路口撞上了一辆正往右拐的自行车。平日里唯我独尊,老虎屁股摸不得的王镇长,却恶人先告状叫嚣起来:"小心老子揍你。"于是与被撞的小伙子在街道上厮打起来。小伙子三两下就把王镇长打倒在地,还死死压在他身上。此时王镇长亮牌了,说他是镇长。但小伙子根本不相信他的话。后经路人劝解,小伙子才松了手,王镇长爬起来推车就走。小伙子指责王镇长,人家帮你解围,你连声谢谢都没有。王镇长头也不回地说了声:"你是哪个村的,回去打个报告,我一定提拔你。"锣鼓听音,说话听声。王镇长的这句话是当官的常用语,惯用语,口头禅,也是当官的身份象征,地位象征,权力象征,官气、官味、官腔十足。只有18个字的一句话就把一个装腔作势、爱摆官架子的镇长形象跃然纸上了。这个典型的语言描写,体现了晨风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和积累生活,对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很高的造诣。

晨风还善于捕捉人物的动作,通过动作的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无言的感动》也是晨风一篇不足千字的微型小说。文中的场景选择在公交车上。描写了一位背着一个大军包,手里提着几个小包,衣着朴素,浑身黝黑,满头大汗,站在车门口,进城打工的高个子。突然司机为了躲避一辆横冲过来的摩托车,不得不来了个急刹车。站着的高个子因急刹车踩在了一双黑色的高跟鞋上。他连忙向"高跟鞋"道歉。但"高跟鞋"非常生气,瞪着眼骂高个子"没有素质","遇上你们这些农民工坐公交车真倒霉"。高个子被奚落得"脸更红了","羞愧地低下了头"。就在此时,公交车出现故障,司机请乘客下车帮忙推车。但乘客都以种种借口推诿,"站在汽车旁边的荫凉处"。"这时,高个子迅速放下行装,跑到车子后面和售票员(即乘务员,笔者注)一起推车"。在这里作者连用"放下"、"跑到"、"推车"三个动作的描写,表现了高个子危急之时见行动的高尚精神,与那些"站在汽车旁边的荫凉处"乘凉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高个子的形象一下子丰满起来,高大起来。小说一开头写高个子被"高跟鞋"奚落得"脸红了","羞愧地低下了头",给人一种熊样的印象。但在危急之时却能挺身而上,读来令人肃然起敬。从高个子"背着一个大军包"的行装来看,很有可能是一位退伍军人,曾在部队经受过锻炼。"微小之处见精神"。像高个子这样的人,当国家有难时,肯定会义不容辞,冲锋在前!高个子的形象感召人、鼓舞人、鞭策人。

晨风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写得一手好散文。他说小说不是他的强项。其实他的小说也同样写得出神入化,风生水起,对各种创作技巧和手法的运用都非常娴熟。他塑造人物不仅熟稔,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来刻画,还善于运用心理描写。

《火红的玫瑰》是晨风一篇以爱情为主题的短篇小说。文中的风,英俊潇洒成熟稳重,幽默风趣,又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是众多女生追逐的对象。静就是其中一个,她感到"风是她心中的魔鬼,不知不觉地把她的心偷走了。"但是她想,"当我想偷风的心时,却发现好多双绿莹莹的眼睛狠狠地窥视她,她却战战兢兢不敢下手"。这一处的心理描写很精彩,把一个女孩子想爱,又不敢去爱的矛盾、担忧和彷徨的复杂心情表现得很准确,很到位,很贴切。爱情是永恒的主题。但大部分知识型的女孩子对爱情的追求是热烈而慎重的,总是思前想后,三思而行。晨风对静渴望爱情,追求爱情和对爱情的担忧那种心理揣摩得很透彻。

小说中的人物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是经过作家艺术细加工的典型形象。但不管采用哪一种艺术手法塑造人物,都必须符合人物年龄、知识、身份等特定的条件,不能有人为的斧痕。记得曾经有位作者的一篇写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叶的小说,讲述一对五十多岁,没有读过多少书的农村妇女,在商量用什么方式对邻居扶贫时说,"要给他们造血"。在那刚刚开始实施扶贫的年代,一对没有读过几年书的农村夫妇,说出这么时髦前卫的话,未免过于"冠冕堂皇"了。让人容易产生是作者硬把自己的话塞进了人物的嘴里。而晨风在塑造人物形象时,能注意人物的年龄、知识、身份等特定条件,量身裁"衣",塑造出的人物避免了人为的斧痕,让人读起来感到真实、可信和自然。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因此,文学作品要有新意,不能落套。解放初,为贯彻婚姻法,打破世俗观念,提倡婚姻自由,采茶戏《双双配》等一批文艺作品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人物很有新意,起到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但是,时至今日,如果再创作出《三双配》、《四双配》,可能艺术效果就乏味了,在群众中,在社会上也不会有太大的轰动了。而晨风的小说往往出奇制"胜",题材、人物都富有新意,让人读了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梦的诱惑》是一篇情节简单的言情小说。主人翁梦发现丈夫外面有了女人,便借故接触和亲近住在楼下的亚琅,并主动向他示爱。梦与丈夫吵架时,要亚琅在丈夫面前承认她肚子里的孩子是他的。其实梦所做的这一切不是真爱亚琅,而是利用亚琅为棋子来激发丈夫的醋意,让丈夫知道她对男人还具有很大的杀伤力,还是男人的抢手货。被醋意熏醒了的丈夫终于回到了妻子的身边。

古往今来,写感情纠纷的小说很多,写婚外情的更是难以计数,而大部分都是丈夫做初一,妻子做十五;你在外养小二,我就在家"偷"汉子。由此,杀妻的、毒夫的等反映家庭暴力的小说目不暇接。而晨风这篇《梦的诱惑》却是老题材写出了新意,老壶装出了新酒,没有陷入旧套。不仅读者初来不知道梦的用意,而且文中的亚琅当初在梦的柔情中也还是一个"糊涂蛋"。这篇小说的情节构思,人物处理,让人读了都感觉到另外一番洞天。小说要出新很难,哪怕只有一点点新意,也会具有很大的生命力。上文提到《实话实说》,一般人的处理就是镇长要报复打人者,让他穿小鞋。而小说中的镇长却要提拔打自己的人。这不仅体现了镇长我说了算的人物个性,而且也体现了作者对人物处理的新意,避免了人物的脸谱化、公式化。这种处理也符合人物的身份。因为镇长毕竟受*教育和培养多年,人品上不会有太多瑕疵。这种"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审美理想,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体现。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来表现社会生活的。但不论故事情节如何安排,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如何描写,都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即使一篇只有一、二千字,乃至几百字的小小说,可以没有故事,但决不能没有人物。没有矛盾冲突就没有戏剧。同样,没有典型的人物形象就没有小说。由此可见,小说的三个要素中,人物形象是主要要素。作家创作小说,就要善于运用一切艺术手法,着力塑造好小说的人物形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