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安全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newslist_8_1.html美育在“扩容”
前不久,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通过美育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媒体上这样描述未来的学校美育:应该要教会学生美育的基本知识,教会他们去欣赏和体验美、欣赏和体验艺术作品;同时要教会他们专项的、专门的艺术特长。
中学美育的现状是怎样的?应该如何引导中学生培养艺术爱好、学会欣赏和体验美?
带着这些问题,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走访了一些中学。有20多年高中教学经验的特级教师、上海市进才中学美术教师张玉林告诉记者,从国家目前推行的课程标准来看,当前时期是中小学艺术课程最丰富、最多样化的时期,并且国家未来还会进一步重视艺术教育,提倡丰富的艺术内容和综合素养的艺术学习。
艺术课是怎样变有趣的
因为小时候学习过钢琴和唱歌,上海市进才中学高三学生石中玉非常喜爱音乐课。
这学期的音乐课讲到电影配乐方面的内容,老师放了电影《加勒比海盗》中的片段。“第一次放,去掉了音乐,让我觉得杰克船长动作有点滑稽,像一个小丑式的人物;而带着背景音乐,就显得他慷慨激昂、侠肝义胆。这种对比说明音乐对电影剧情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我小时候第一次看这部电影,却没有这么深的感受”。
石中玉的同学王曦平很喜欢学校的艺术课和艺术类社团。她告诉记者,高一、高二每周一节艺术课,高三每两周一节艺术课,虽然课时不多,但内容多样。她在高一的音乐课上了解了音乐剧,还因为在课上看了综艺节目《声入人心》而喜欢上这门艺术;同学们还会排练表演集体舞节目、参加10月歌会;高二美术课结合学校“服装秀”活动,同学们学习了各个国家的服装文化,并一起动手设计、制作、展示服装;英语课文中有《歌剧魅影》,她就和同学们在“课本剧”活动中编排演出了这个剧目,很受欢迎。
进才中学的艺术课现状,是近年来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提升的一个例子。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王登峰在近日教育部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大部分省(区、市)义务教育阶段都能按照国家课程设置方案保证音乐、美术课程总量不低于总课时的9%;高中教育阶段,全国93.2%的学校能够开设6个学分的艺术类必修课程;全国近87%的学生在中小学接受了艺术教育,65%的学生参与了艺术社团或兴趣小组,学习掌握了艺术特长。八成以上学生喜欢艺术课和艺术教师。
艺术课堂是怎样变有趣的?
张玉林介绍,学校在调研中发现,学生对初中时不太接触得到、但与生活关联更大的新型融合艺术感兴趣。进才中学的艺术课融合了舞蹈、戏剧、影视、书法、服装设计等内容,“兼顾学生兴趣、提供更多选择,这是打开艺术教育局面非常重要的一个点。”
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罗店中学(以下简称“罗店中学”)位于上海市宝山区,这所郊区中学几十年来以“艺术见长,尚美成人”为特色,不但有闻名全上海的学生管乐团,近年来还在基础艺术课之外开设了18门“大艺术课”供学生选修。
这些课程大多与罗店当地民俗有关,包括版画、花灯、彩泥、戏曲、书法、篆刻、管乐等。而学校开设这些课程,既不为升学考试,也不采用分数来评价,只希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
开设如此多种类的艺术课,既依靠学校的硬件配备,也离不开“卧虎藏龙”的教师群体。罗店中学校团委书记、音乐教师王雅婷介绍,学校的书法教师金爱华过去是初中部的政治教师,兼职教授硬笔、软笔书法课,最近才转为专职艺术教师;化学老师擅长篆刻;物理老师的木工很厉害;而她本人在教音乐课的同时,还开设了电子钢琴选修课。此外,学校还以外聘方式邀请校外专家进校授课。
“艺术的门类很多,很多课都可以上成艺术课,比如利用化学课的知识制作手工皂,那也是艺术品。”王雅婷说,学校的考虑是,尽可能让同学们在各个领域上有所发展,“大艺术课”和其他学科相结合,体现艺术的概念。
张玉林认为,“多样化学习”和“项目化学习”是值得借鉴的艺术课教学思路,而提倡跨学科学习、锻炼学生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目前我国艺术课程改革的大方向。
艺术课可以从零基础学起
进入高中以后,上海师范大学附属罗店中学的陈彦连续3个学期在学校“大艺术课”中选修了版画课。从小就对美术感兴趣的她,虽然过去没有在课外学过绘画,但立刻喜欢上了版画这种“小众”艺术。“版画的整个制作过程都很有意思。”陈彦说,“首先画草稿,然后刻版、印版,每个步骤都需要很有耐心,一旦出错就无法进行下一步了。”
陈彦的版画课老师金云华告诉记者,选这门课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零基础”,“版画和许多绘画类型不一样,过程复杂、耗时长,学生一学期只能完成一两幅画,很能锻炼耐心。”有的零基础的孩子学完课程后,作品在上海市学生绘画作品比赛中拿到一等奖。现在,这门课还拍摄制作成了慕课、出版了教材,上海每个中学生都可以在网上进行学习。
今年初三的何俊妍曾觉得自己肢体不太协调。进入上海外国语大学闵行外国语中学后,她发现学校开设的舞蹈课不但不难,还很好玩儿。
上第一节舞蹈课之前,何俊妍有点紧张,她想象自己会是班上表现最差、被老师批评的那一个。但事实完全相反:老师教的动作并不难,而且对所有同学一视同仁,如果自己跳不好,还会得到老师特别的照顾和指导,一旦有进步,老师就会鼓励。
何俊妍觉得,学习舞蹈给自己带来很多正面的东西。最直观的是,她发现自己的肢体协调能力变强了。
上闵外的舞蹈课属于“舞向未来”公益性舞蹈教育普及项目。年,中国福利会少年宫陈白桦领军人才工作室与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局等机构共同在闵行区普通中小学开展的艺术教育实验,目前已有万余名师生参与。
上闵外的舞蹈教师何琳是舞蹈专业出身,她说,“舞向未来”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专业教学有很大的不同:不看学生的外形条件、是否有基本功;教学内容涉及多种舞蹈门类;“旋转教室”的模式,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站在第一排,教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