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湖南卫视岳麓书院再出错误,王夫之建立 [复制链接]

1#
看白癜风不请假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020/5778306.html

纪录片《岳麓书院》正在湖南卫视热播。我因为写了两篇指正的文章,不期得到很多读者的私信。有认可者,也有批评者。部分观众认为,这就是一个科普类的小节目,不必吹毛求疵。我不持有这种看法,《岳麓书院》在官方宣传的时候,是标注了“大型历史人文纪录片”几个字的。纪录片和影视剧不同,要讲字斟句酌。基于此,我想给《岳麓书院》最新播出的第三期内容,找一点错误,希望他们后续订正的时候,能够有所改变。

在第三期的内容当中,《岳麓书院》讲了王夫之的生平和学术内容。当然,依旧是我对该纪录片首次评论的那样,讲历史资料的、讲故事的内容占据了大量篇幅,而讲思想内容的东西,不仅浅显,而且太少。但这不是第三期的最大问题。在这一期当中,我认为最值得商榷的是,王夫之建立的行社,被《岳麓书院》的编导们定义为了“文学社”。

历史上,关于王夫之“行社”的记载非常有限,目前的学术研究当中,对于“行社”的内容也不多。不过,上世纪80年代,湘潭大学有几位专门研究王夫之的学者,对王夫之的“匡社”有过一些学术推论。年第一期的《湘潭大学学报》上,能够看到对王夫之“匡社”的研究性文章。

在这篇理论性很强的文章当中,告知读者,关于“匡社”活动内容和宗旨的记载,“没有留下任何记载”,所以只能王夫之的很多诗文、生平当中找材料。《湘潭大学学报》上的文章认为,王夫之的匡社,和明末的东林书社、拂水山房社、复社类似,属于读书人建立的具备“社事活动”的团体。直白一点讲,就是政治属性更为浓厚的团体。

行社和匡社,属于王夫之早期组建和参与的两个“社”,两个“社”的性质是相似的。基于《湘潭大学学报》上的观点,王夫之的“行社”还真的不能归为什么文学社团。就像不能把晚明的复社归为文学社团一样。这些社,根本不是研究文学著作的,更不是搞诗词歌赋小说戏剧的。湖南卫视的《岳麓书院》说王夫之的“行社”是文学社团,说的老编一愣一愣的。

“文学社团”其实是一个非常现代的词汇。咱们现在的大学里边,中文系当中经常会有文学社团。这些文学社团的任务,就是研究文学内容的。可以说,现代大学兴起之前,是没有什么所谓的文学社团的。为什么没有呢?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

在中国古典,诗词歌赋戏剧小说等等,一直被当作“小道”的内容,读书人是不齿的。到了清代的《红楼梦》里边,贾宝玉特别会吟诗,然而怎么着?他爹直接批评他,不读有用的书,净搞一些没用的。在中国古代,虽然文人们都会一些诗词歌赋,但大家基本上都瞧不上这些东西。儒家大道里边,最瞧不起小说。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学史》当中,对这种瞧不起,有非常透彻地说明,感兴趣的读者亲人,可以读这本书。我这里不赘述了。

所以,像岳麓书院这样的高级学府,儒学的殿堂级的地方,搞文学社团,简直是天方夜谭了,滑天下之大稽。王夫之要是搞文学社团,还不得让岳麓书院的兄弟姐妹们笑话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当中非常有趣的一点。也是《岳麓书院》的编导们可能还不懂的一点。但是,这一点,应该懂,应该当作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点常识来懂。

当然,在中国古代,“文学”两个字,还有不同于咱们现在认为的诗词歌赋小说戏剧的其它意思。“文学”有时候是一种官职的名称,有时候,也是“文献与经典”的含义。《论语》里边讲,文学,子游、子夏。这里边的“文学”,就是“文献与经典”的意思。有点像咱们现代汉语当中讲的文献学。

那么,《岳麓书院》当中的“文学社团”,能不能取这个“文献与经典”的意思呢?就是王夫之等人,组团凑在一起,研究文献学。如果强行这么说,拿枪指着老编让老编给圆谎的话,当然也能这么说。但是,有一点须知,宋明儒学的两脉,无外乎尊德性与道问学。考据之学,虽然明代已经有了很好的积淀,但没有材料证明,岳麓书院的弟子们在明末,就凑在一起音韵训诂了。

基于以上这些,我认为,王夫之的“行社”,行动之社的意思,将其解读为“文学社”,就是胡闹了。(文/马庆云)

打坐蒙眼睛倒地不起,被湖南卫视《岳麓书院》气乐了,儒学这样吗

《岳麓书院》湖南卫视首播,谈儒学有野心,但故事太多,理论太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