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白癜风治疗方法 https://news.39.net/bjzkhbzy/170911/5688225.html年纪大了,属于中国人的血脉就会觉醒,小时候看爷爷每天听戏,实在不理解他为什么喜欢听这些咿咿呀呀的戏剧,现在才逐渐明白国粹的精华。我国的戏曲历史悠久,剧种丰富,各有特色,下面一起来看看我国的五大戏剧种类吧!
京剧也叫平剧,是我国的十大国粹之一,起源于北京,是我果影响最深的戏曲种类。京剧起源于清代,距今有多年的历史,乾隆55年,来自南方的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进入北京演出,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又受到昆曲、秦腔部分剧目的影响,融合了地方民间曲调,其表演方法、曲调等不断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京剧。徽戏、秦腔与汉调不断融合发展,在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走向鼎盛。
京剧的表演形式为唱、念、做、打,以二簧、西皮为主要唱腔,以胡琴、鼓板、大锣、铙钹、小锣为伴奏。以前,京剧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杂、武、流七个行当,而现在,后面三行不在立专行,京剧行当便只有生旦净丑四种行当。生分为老生、武生和小生,是除了花脸和丑角以外的男性正面角色统称,著名的生角有马连良、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等。
旦角是女性正面角色的统称,分为正旦(青衣)、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刀马旦,其中的佼佼者是大家熟知的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也是我国京剧旦角行当四大流派的创始人。净角俗称花脸,他们化妆用脸谱,不同颜色的脸谱代表不同的性格,净角扮演性格、长相或品质有特异的男性角色,一般声音都很洪亮,风格粗犷,包大人、关羽、张飞、曹操等大家熟知的角色都是净角。丑角分为文丑和武丑,是京剧中的喜剧角色,他们化妆时会在鼻子上涂一小块白粉,滑稽可爱,俗称小花脸。
京剧以历史故事为主要演出内容,传统剧目有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剧目在三四百个以上。经典剧目有《霸王别姬》、《穆柯寨》、《白蛇传》、《穆桂英挂帅》、《贵妃醉酒》等。京剧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传承至今,深受国人的喜爱,不仅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如明珠般璀璨。
最近,越剧演员陈丽君老师和著名歌手鞠婧祎演唱的《游山恋》深受广大网友的喜爱,陈丽君老师别有韵味的越剧戏腔让更多人爱上了越剧。越剧是我国流传最广的地方剧种,是我国第二大剧种,有“第二国剧”之称,在国外被称为“中国歌剧”。越剧起源于清朝末年的浙江地区,由当地的民间歌曲发展而来,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汲取昆曲,绍剧、话剧等居中的特点,最终成形。
越剧服饰设计精美,色彩丰富,清丽脱俗,古装配有云肩、飘带和长长的水袖或本色连袖,甩起来飘飘欲仙,通过不同的脸谱和妆容,展现不同角色的性格和情感,无论是儒雅的书生、柔美的女子还是威武的将军,都可以通过不同的妆容和服饰表现人物的不同特点。
越剧是唯一一种采用全女班表演的剧种,以唱为主,其特点在于唱腔优美,以浙江民间音乐为主,融合了各地的音乐元素,悠扬动听,清丽婉转。
越剧题材大多是才子佳人的故事,长于抒情,表演细腻,情感丰富。以细腻的面部表情和精致的手势动作为主,通过演员的身体语言,传达出角色的内心情感,唯美典雅,真切动人。较出名的越剧有《西厢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孔雀东南飞》、《碧玉簪》等,大家的电子榨菜《甄嬛传》也有越剧版本哦!
豫剧是我国第一大地方剧种,与京剧、越剧同为中国戏曲三鼎甲,豫剧历史悠久,起源于明朝末期,在清朝时逐渐流行,不断发展壮大,河南地区是中国戏曲艺术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各种戏曲形式在此交融发展,豫剧不断吸收各种戏曲艺术的精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特色,成为我国流传较广的剧种之一。
豫剧长期受中原文化,特别是黄河流域地方文化的影响,在演出剧目、舞台表演、人物塑造、表述方式、音乐唱腔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河南地方风格和特色,具有浓郁的地域性特征。文学语言,表演、音乐质朴无华,通俗易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具有浓郁的河南文化特征。
豫剧以唱工为主,说白为辅,唱腔高亢激越、抑扬有度、铿锵大气、发音清晰,表演风格朴实大方、醇美质朴、细腻传神,极具地方特色,显示了河南地区的质朴美。豫剧艺术风格鲜明,蕴含着丰富的民俗、历史、和文化内涵,有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将传统文化以戏剧的形式表达出来,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经典的豫剧剧目有:《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打金枝》、《刘胡兰》等。
黄梅戏原名叫黄梅调或采茶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县,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打和花鼓调逐渐形成发展而来的剧种。黄梅戏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黄梅采茶歌在唐代就很盛行,后受宋代民歌、元代杂剧的影响,逐渐形成民间戏曲,在明清时期甚是流行。
黄梅戏唱腔独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分为高腔和低腔,,高腔豪迈奔放、高亢激昂,低腔婉转柔美、细腻温柔。整体旋律优美,节奏明快,语言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黄梅戏的表演生动,以生活化、真实化为特点,人物性格刻画饱满,情感表达细腻。其的表演形式多样,包括唱、念、做、打等多种技艺,表演者通过丰富的身段、动作、表情等将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黄梅戏的语言以安徽方言为基础,既有古诗文的韵味,也有口语的通俗,语言生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表演载歌载舞,质朴细致,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剧目丰富多样,种类多样,包括历史传奇、神话传说、民间故事、现实题材等,既有宏大的场面,也有细腻的情感,既有悲壮的英雄,也有平凡的百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民族精神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经典剧目有《天仙配》、《女驸马》、《宋江杀猪》、《牛郎织女》等。
评剧流传于我国北方,是汉族的传统剧种之一,评剧起源于清末,是在小曲“对口莲花落”的基础上形成的,逐渐流行后进入唐山,称为“唐山落子”。评剧早期的角色行当只有男女之分,后来逐渐演变发展,有了青衣、花旦、老旦、小生、老生、花脸、小花脸等角色行当。保留了民间小调的活泼自由。
评剧的唱腔为板腔式结构,由一般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无板无眼四种形式;伴奏以胡胡(板胡)为主,音乐基础来源于莲花落和蹦蹦戏,并逐步吸收和借鉴了梆子、京剧的唱法,抒情性强,流畅自然,乡土气息浓厚。评剧以唱工见长,吐字清楚,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表演生活气息浓厚,有亲切的民间味道。它的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生活,因此城市和乡村都有大量观众。经典剧目有《杨三姐告状》、《白毛女》、《刘巧儿》等。
除了以上的五种戏剧,我国还有很多地方剧种也各具特色,沪剧、昆曲、川剧、晋剧、曲剧、吕剧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彰显了我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值得大家细细品味。
(图片源于网络,侵删)#图文万粉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