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苏百钧老师白描作品豆荚赏析苏门画苑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医疗机构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

在讨论苏老师这张白描作品之前我们先来欣赏几首咏豆的诗。第一首是魏晋时期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诗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田间劳作的实景,这首诗间接反应了文人虽不擅耕作但宁可归隐田园,却不愿与朝同流合污的清高气节。第二首词苏轼的《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隔篱娇语络丝娘。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这首词描绘的是一幅质朴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农村生活画卷,词句洗净华糜见真淳。自古以来,麻蚕麦豆不仅是文学中乡村田园题材的代表,也是画家喜爱的素材之一。

五代徐黄异体谈及“徐熙江南处士、志节高迈,放达不羁。多状江湖所有,汀花野竹、水鸟渊鱼。今传凫雁鹭鸶、蒲藻虾鱼、丛艳折枝、园蔬药苗之类是也”;而身处西蜀宫廷的黄筌父子耳目所习,"多写禁篽所有珍禽瑞鸟、奇花怪石,今传世桃花鹰鹘、纯白雉兔、金盆鹁鸽、孔雀、龟鹤之类是也”。“黄家富贵,徐熙野逸”,绘画题材的偏好和选择与画家的人生经历、生活理想是息息相关的。苏老师的很多作品是属于徐氏的"野逸"一类题材,这与苏老师的知青经历有关,这张豆荚白描作品也是其中之一,是对农村田园生活的深刻体验并对美的挖掘和升华。

《豆荚》苏百钧

这张白描作品与很多表现田园丰收景象的画面不同,仅撷取几株豆荚的上半部分,叶子卷曲半干,几近凋零,豆荚的长势也非丰茂、硕果累累之态,而是稀稀朗朗,右上角那弯曲将干的枝叶似在风中轻曳,画面空灵简约而意境悠远,很好地表现了"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三两枝"文人情怀,是典型的"以少见多"的艺术表现手法。

接下来我从以下四点来赏析一下这张作品

1、取势。整幅作品如植株迎风飘举之势,如有风自左侧来,大多数的叶脉尖部、豆荚的垂挂方向指向右侧,形成较为统一的动势。势又分顺势和逆势,顺势是主势,逆势是对顺势的补充,左中下有几条向左侧方向倾斜的线是和主势相反,形成逆势,也可视为"欲右先左"的反势。右上垂挂的枝条上也有两条向指向左下的直线与其形成呼应。小部分的逆势在画面中不仅有增强画面张力的效果,同时也起到平衡画面的作用,两种不同方向的势形成的力量对比也会强化势的戏剧性,增加画面的动感,使顺势更强,逆势更弱。

局部

2、线的组织和穿插。在这张作品中,五株豆荚三密二疏,以少见多。密处亦紧实、疏处走马,以疏密对比的手法简练中求丰富。线形方向的丰富,不同方向的长线、短线、直线、曲线在前后的空间里穿插组合出不同的空间结构,有些是纯线条的交织,有的是线与面的交错,这些穿插共同形成了画面的丰富性。并行线的藏与露:在中间密集的三株豆荚中,每株豆杆依前后及叶的遮挡关系表现得有藏有露,使前面层次多而不乱,同时并行的植株上避免过于平行,曲直相结合,很好地表现了豆杆那种直挺有柔韧性的茎状质地。线的粗细虚实对比:线与线的相互交织时粗细对比尤为重要,单个物象刻画时虚实对比又增加了许多变化,比如叶子的主脉为实,叶外轮廓则以稍淡、断线较多,虚些。豆荚的外轮廓较重,实勾,而豆荚内的结构线则虚勾。

3、线面构成。这张白描作品比较接近自然状态的物象,因此线面构成上没有过多的夸张和变形,而是借用自然物象的偶然性组织线面的关系。正因为得之于写生,物象的偶然性在较为统一的动势中仍不失其生动,尤其是叶形的变化十分丰富,卷曲半干的豆叶在风中飘动,与茂盛时的典型叶形大相径庭,在形态上、透现上增添更多的空间形态,令人耳目一新。

4、题跋在画面中的作用。这张白描作品顶天立地,左下仅一叶顶边,如没有落款,左中上侧的空白与右下的空白面积大小较为接近,苏老师落二竖长款一方面是占据了一长条的空间,长款在形式感上和直立的豆竿取势一致,也有稳定画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左上侧落了长款,使得视觉中心位置上移到右上角出稍处,尤其显出稍的灵动。因此题跋和画面主体互为补充,使画面更完整。仔细拜读苏老师的题跋内容是明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嘉靖、隆庆年间“后七子"的领袖王世贞所写,诗的内容虽是咏紫藤花,但诗中所寄托厌倦官场寄情紫藤的思想与归隐田园的蔬园题材寓意不谋而合。

访问学者陈姿娟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