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心理学深度剖析决定我们人生的,不是基因和 [复制链接]

1#

“明明知道打孩子不对,可为什么就控制不住自己呢?”闺蜜焦急地向我诉说着这一切。

闺蜜从小在父母的棒棍教育下长大,虽然在外人看来,她事业顺利,家庭生活美满,她的生活让所有人艳羡,但只有我知道,她过的并不幸福,尤其是有了孩子之后。

记得那会儿,她刚怀孕,她轻柔地抚摸着肚子里的孩子,轻声地对我说:我一定要把自己所有的爱给他,不对她动一次手,更不让她将我悲惨的童年重蹈覆辙。

然而,现实生活总是不断打脸。

孩子吃饭慢,她发脾气;孩子不爱跟人打招呼,她发脾气;孩子被人欺负不知道还手,她更是大发雷霆,甚至动手打了孩子;

那个说要把所有爱给孩子的,是我眼前的闺蜜;那个说不让孩子重蹈她童年覆辙的,是我眼前这个闺蜜;而那个不停重复自己父母教育方式,违背自己诺言打孩子的,也是我眼前的闺蜜;那个打完后不停懊悔,无法原谅自己的,也是我眼前的闺蜜。

到底是基因,还是原生家庭,让闺蜜成为现在这样的样子?

儿童心理医生、关系精神分析学家奥利弗·詹姆斯博士在《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这本书中,揭开了困扰在我心中很久的谜团。

詹姆士博士在书中,运用了大量的人类基因组织的研究,来论述我们之所以与父母相似的原因并非是基因决定。此外,詹姆斯博士通过诸如皮驰斯、波尔加家族以及泰格·伍兹等名人的案例为我们深度剖析,父母后天的教养方式才是我们跟父母相像的根本原因。

与此同时,最让我感动的是,作者没有只停留在向我们分析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更重要的是,作者贴心地给我们指出了建议,即使我们曾经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我们依然可以寻回自我,教会我们如何补救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伤害,也教会我们如何避免让孩子重蹈自己的童年的覆辙。

父母是如何对我们产生影响的?

父母作为我们接触这个世界的第一道窗口,给予了我们生命,将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他们的一言一行必然会影响到我们如何看待这个世界,以及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甚至在很多时候,这种影响是会持续一生的。

有研究表明:父母对我们的影响从孩子出生前就已经开始了。

母亲的产前焦虑有可能造成儿童行为问题和焦虑症;在怀孕期间,母亲过度焦虑会增加体内的五经色胺水平,五经色胺水平过高则会增加盛通患自闭症的风险。

同时,父母在孩子出生之前,对其是否是意外怀孕,夫妻之间的感情质量等等,都会对父母采取哪种教养方式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

在孩子出生以后,孩子的性别,在家里排行,偏爱以及同胞竞争等等因素,又会进一步地影响父母教养方式的选择。

詹姆斯博士在书中为我们总结了父母影响孩子的三种途径,分别是言传、身教和身份认同。

所谓“言传”可以理解为父母通过语言主动教导孩子,比如:告诫孩子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等等。所谓“身教”,可以理解为孩子通过主动观察的方式,从父母的行为方式中学习适应社会的方法。这是孩子主动隐形的模仿学习。对孩子来说,身教胜于言传,比如,父母教育我们学习时不能玩手机,然而他们在工作的时候,却不断地刷视频。孩子通过观察父母的行为,他们开始明白,凡是总有例外,规则也可以被打破。所谓“身份认同”,如果说身教是一种模仿,那么身份认同就是孩子通过带入父母的角色来体验他们的某些方面。孩子将父母的言行带入自身,并将其作为自己本身的一面。詹姆斯博士在书中为我们阐述了产生身份认同的根源通常来自于爱意或者恐惧。

比如,作者在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作者的儿子在8岁那年,才能就作者写的一本关于办公室政治的书向作者提问,还把书中的讲的策略用在一位老师身上。他是想通过对父亲兴趣的认同,来取悦父亲同时也传递出自己的爱。

以上三种方式对我们的影响逐层加深,我们长大后,很快就能觉察出哪些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对我们产生的影响,因此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停止。

而通过身份认同造成的影响很难摆脱,因为它早已成为我们身体中的一部分,很难被我们觉察到,其中,最困难也最难摆脱的是因为虐待造成的恐惧式的身份认同。

提到虐待,我们通常会想到的是殴打,其实虐待的形式不仅仅包含身体虐待,比如体罚,也包括精神上的虐待,比如责骂、嘲讽,甚至是当众侮辱孩子等等。

这种精神虐待看起来是无形的,但是对孩子来说,杀伤力更大。它就像锋利的刀刃一样,在孩子心头划上了一道很难愈合的刀口。

而在精神虐待中,经常被人忽略的是父母的消极情绪虐待。比如,父母本身对生活或者人生感到悲伤失望,那他们会潜移默化地将这种认知传递给孩子们,总是给孩子贴上“你很笨”,你很胖,“你很丑”之类的标签,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真的很差劲,什么都做不好,对自我认知就会产生偏颇,开始变得不自信,从而产生严重的悲观情绪,长此以往,这种情绪会内化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影响他们感受这个世界的方式,成为他们以后人际交往的模式。

这种虐待之所以会产生持久的影响,更多地在于它改变了孩子的大脑结构和体内激素的变化水平。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控制皮质醇的分泌

我们人体“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负责的是集体的应激反应,一旦遇到危险,整个通路会快速开启,并不断分泌皮质醇激素,让我们应对危险做好逃跑的准备。当危险过去以后,激素水平会逐渐下降。

通常来说,我们在起床之后,人体的皮质醇水平会经历一个上升再下降的过程。甚至有研究表明,有些内向的孩子,在起床之后的皮质醇水平一直很高,是因为他们害怕去上学,害怕与同学的交往。

正是父母这样长期的虐待,导致孩子的皮质醇水平一直维持到较高的水平,生理特征的变化导致孩子心理特征的转变,从而对孩子的一生造成影响。

3个方法教你摆脱原生家庭的痛苦

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懦弱的人会选择将责任归结为出身,用一句“父母皆祸害”将自己的责任择的干干净净;而勇敢的人懂得:即使上帝给了我们一手烂牌,我们依然要想办法打出王炸,走出自己光亮美好的人生,因为那是自己只能活一次的人生。

当我们想要改写人生时,应该怎么做才能摆脱那些消极负面的影响呢?作者为我们提供了3条建议。

建议1、相信心理特征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才有可能改变

想要改变的首要前提是,相信自己是可以改变的。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理论叫“认知疗法”,它是指想要改变人的行为,需要通过改变人的认知才能达到。

比如:我们想要摆脱原生家庭对我们影响,首先要改变我们“原生家庭对我们造成的影响是无法改变的”这一固有思维。

只有我们接受和拥抱可塑性观点,将僵化固定的心态转变为可塑成长心态时,才是打开了改变我们行为的第一步。

建议2、深入分析童年的根源,摆脱自我毁灭的模式

当我们想要改变并打破恶性循环的魔咒时,首先需要我们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深受父母的影响。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分别写下自己、父亲与母亲三个人的五项积极心理特征和消极心理特征,然后逐条进行对比。同时,通过分析自己出生顺序,性别和其他因素等方面梳理出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

此时尽量能借助第三方的帮助,比如找自己信得过的长辈、好友或者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便可以更加客观地看待和理解问题的所在。

建议3:重新理解养育者,并拥抱养育者的温情

通过对自己童年的深挖的方式,你可以重新解读下自己的父母的人生,你会发现,你的父母之所以这样对你,是因为他们也深受原生家庭的影响,这会给你带来一种全新的体验,你会从心里放下对父母的怨恨,开始重新理解她们。

当你放下父母对你伤害时,你便开始会想去确认父母传递下来的积极特征的根源,比如,他们也曾将自己的关爱和智慧努力地传递给你。

当你与原生家庭开始和解时,你的人生也就重新开始了。

成为父母后,我们该如何阻止原生家庭影响我们的后代?

我们需要把“我很好,而你不是”的虐待模式,转变成“我很好,你也很好”的关爱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长大的孩子,会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支持和鼓励,这些积极的心理养分会不断地滋养孩子成长,如同虐待和其他消极心理会对他们造成的伤害一样。

1、对孩子设定正确的期望

不管我们是那种“只要孩子有份稳定工作,我就满足了”的父母,还是对孩子有极端期望的父母,只要父母将这种期望投射到孩子身上,这种机制运转起来就没有什么区别——都是通过言传、身教及身份认同的方式传递给孩子。

然而,其对孩子期望产生的根源却相差甚大,也就是说,当孩子追求自我目标时,父母是不断对他们施加压力还是他们快乐地完成,而这才是决定孩子是否能成为精神健康的人的最根本原因。

作者曾在书中为我们讲述了波尔加家族的故事。

家族中的父亲是一位教育心理学家和数学专家,他和妻子从来不玩象棋,但他们却将家里的三个女儿成功的培养成了国际象棋大师。

从培养大女儿开始,这位父亲从来没有逼迫过孩子,而是努力将象棋塑造成一种好玩的游戏,将象棋变成一种戏剧性幻想。

姐妹三个因为觉得象棋好玩,从来没有把象棋当成完成父母布置的任务,相反,却把它当成自己无所事事时的消遣。而赢得比赛,更是强化了姐妹三个对象棋的热爱。

这位父亲之所以采取这种无条件关爱的方式,是因为他十分明白,如果他们不强迫孩子下棋,结果就会是积极的。

他明白,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享受幻想的游戏,他们也因此能养成一种自我决定以及丰富的想象力。

也因为这样,三个女儿并没有因为年少成名而问题百出,甚至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的人;相反,他们全部成长为知足且心理平衡的人。实际上,父母想要培养孩子成为出色的成功者,并不一定就要用狼爸虎妈式的教养方式。

2、学会切换“父母—成人—孩子”模式

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为不同的角色,唤醒出我们不同的行为模式:

父母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我们会不自觉地模仿父母的行为;成年人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相对来说我们能将自己与情绪分隔开,更加冷静客观地看待自己所处的情况;孩子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我们更多地会受到年幼时相似经历的控制,尽管我们已经长大成人,但却仍然会采用年幼时自己处理方式解决当下的问题。父母模式或者孩子模式并非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错误的,但是一旦出现问题,成年人的模式才是我们更好的选择。

比如:我们认为孩子怎么选择才会少走弯路,怎么做才会更好,可孩子却不这么认为,他们总是跟我们唱反调,拒绝甚至是反抗。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处在父母模式,那我们要么是强迫要么是放纵;如果我们处在孩子模式,我们可能会很沮丧,面红耳赤,大发脾气;但是,如果我们选择成年人模式,就能冷静客观地评估孩子的情绪,从而做出更正确的应对措施。

3、爱的炸弹

想让孩子获得安全感以及很强的掌控能力,那父母就要用自己无条件的爱不断地滋养孩子。

其中,“爱的炸弹”就是一种很好的滋养方法。这种方法要求父母与孩子有一段独处的时间,从而让孩子感受到无尽的爱和掌控感。

首先,告诉孩子,你们即将开启一段很快乐的时光,孩子们可以自己决定想干什么,以及不想干什么。

其次,让孩子列出清单,比如一起看动画片,一起去游乐园玩之类的。关键是让孩子自己独立做选择。

最后,当家长尽心尽力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求时,孩子会感到自己被父母的关爱笼罩,内心十分满足,觉得自己值得被爱。

这种方法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不仅能解决孩子的常规性问题,比如害羞内向、表现不良,甚至还能改善亲子关系。

结语:

在这些年,原生家庭的概念尘嚣甚上的时候,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深挖造成我们现状的根源,更多的是通过这些根源找到应对措施,让我们重新开启新的人生,让原生家庭的危害对我们这一代的影响降到最低,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免受原生家庭的危害,这才是我们当前最应该做的事。

我是咘妈育儿,心理教育从业者,两个男娃的妈妈,专注于0-12岁儿童心理研究!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