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戏曲沪剧擅于叙事长于抒情文旅中国 [复制链接]

1#
西宁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disease/a_9339526.html

沪剧,上海市地方传统戏剧,流行于上海、苏南及浙江杭、嘉、湖地区。它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

年,沪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54。

历史渊源

沪剧是上海地方戏曲剧种。清嘉庆年间,吴淞江和黄浦江两岸农村有山歌,又称东乡调。以后出现滩簧,又称花鼓戏。到同治光绪年间,表演演员有上、下手,成为自奏自唱“对子戏”。后滩簧有别于在上海演唱的苏滩等,称本地滩簧,简称本滩或申滩。年,将本滩易名为申曲。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年11月,上海申曲歌剧研究会成立。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首次为“沪剧”剧种定名。年,上海沪剧团在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新创作剧目《罗汉钱》,获剧本奖。年2月,上海市人民沪剧团成立。

文化特征

沪剧音乐委婉柔和,曲调优美动听,带有浓郁的江南水乡情调。其唱腔音乐来源于田头山歌,在长期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丰富的曲调和独特的风格。沪剧唱腔既善于叙事,又长于抒情,其曲调主要分为板腔体和曲牌体两大类。板腔体唱腔包括以长腔长板为主的一些板式变化体唱腔,它代表了沪剧的风格,应用广泛,一般称为“基本调”。在其演变形成的过程中已实现男女分腔。曲牌体唱腔多数是明清俗曲、民间说唱的曲牌和江浙俚曲,也有从其他剧种吸收的曲牌及山歌、杂曲等,但在多数情况下只应景应时作插曲性质的运用。

沪剧的伴奏乐器以竹筒二胡为主(俗称“申胡”),辅以琵琶、扬琴、三弦、笛、箫等,属于江南丝竹类型配备,也采用支声复调手法演奏。后吸收了少数广东乐器,使一些江南丝竹乐及广东乐曲的音调融入唱腔过门中。

沪剧的表演艺术,没有那种配合虚拟夸张的程式动作及伴奏念白的各种锣鼓点子的运用,打击乐很简单,并有在静场及某些情节中奏一段民间乐曲作为气氛音乐的做法。

沪剧是以表演现代生活为主的戏曲,其表演首先接受了戏曲传统表演特色,即唱、做、念、舞。在此基础上加强对现实生活的深人体会,又广泛吸收新歌剧、电影、话剧以及其他剧种可以借鉴的表演方法,并与音乐、布景、灯光、服饰融为一体,塑造现代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和真情实感的艺术美。

不同时期沪剧的角色行当各有不同。对子戏时期一生一旦居多,同场戏时期有了生行、丑行的分别。生行包括小生、老生,小生又分正场小生、风流小生。旦行又名包头,分正场包头、娘娘包头、花包头、老包头、邋遢包头等。当时由于班社人手少,演员往往需要串扮。随着沪剧表演向文明戏、话剧靠拢,其角色行当的分类日渐淡化,动作、念白均未形成行当程式,演唱也都使用真声。

演出剧目

沪剧演出剧目丰富,主要有《陆雅臣》《卖红菱》《十不许》《小分理》《捉牙虫》《阿必大回娘家》《女看灯》《庵堂相会》《顾鼎臣》《杨乃武与小白菜》《啼笑因缘》《阮玲玉自杀》《空谷兰》《冰娘惨史》《雷雨》《魂断蓝桥》《叛逆的女性》《碧落黄泉》《铁骨红梅》《大雷雨》《蝴蝶夫人》《罗汉钱》《为奴隶的母亲》《少奶奶的扇子》《星星之火》《芦荡火种》《红灯记》《张志新之死》《一个明星的遭遇》《明月照母心》《今日梦圆》等。 

传承保护

沪剧是上海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近现代中国大都市的风貌,在成长过程中显示出很强的生机和活力。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沪剧艺术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生存危机,演出市场日益萎缩,观众减少,沪剧从业人员收入偏低,出现人才流失和断层现象,江南地区原有的数十个沪剧演出团体现在仅剩3个,以有力措施抢救和保护沪剧艺术已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传承人物

杨飞飞,女,汉族,年生,年去世,浙江慈溪人。年2月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沪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

马莉莉,女,汉族,年生,江苏常州人。年2月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沪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

王盘声,男,汉族,年生,江苏苏州人。年2月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沪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

陈瑜,女,汉族,年生,浙江嘉兴人。年2月入选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沪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

茅善玉,女,汉族,年生,上海市人。年5月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沪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

图片来源于网络

责编:任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