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学国际教育文化院专家顾问李婴宁教授,在暑期学校教育戏剧师资培训期间为大家带来了名为《教育戏剧在学校》的讲座。
摘要如下:
《教育戏剧在学校》
(之一)
主讲者:李婴宁
/07/
暑期学校十天的密集培训很辛苦。但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完整、系统地学习教育戏剧的理念与方法。这些年一路走来,北京抓马宝贝.教育体验中心、见学国际教育文化院、上戏的戏剧教育专业……把正宗的教育性戏剧通过在教育界一线工作的你们普及给中国。若没有大家共同的坚持与努力,教育性戏剧在国内的发展不可能有如今的局面。
特别有幸的是,我们坚持了暑期学校对在职教师的教育戏剧培训,暑校现已成为在中国大陆地区系统培训教育戏剧师资的重要基地,每年都会培养出许多优质的教育戏剧教师,让教育戏剧得以在全国各地落地开花。
现今,大家对教育戏剧的认知已不像前些年那样完全无知。我会在本次讲座中,为大家简单梳理一下教育戏剧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理念要点,以及教育戏剧在学校中的运用。希望我分享的故事、经验,可以支持与鼓励在座的各位,然后去思考我们为什么在这里,你为什么会来到这里。因为只有明白自己在做什么,才能去行动,才能激发我们各自的力量去创造,然后一起去推动这个事业的发展。
戏剧教育VS教育戏剧
中国其实早在二三十年代就已经有了戏剧教育,开始在儿童中用演剧促进学习成长。戏剧教育主要分为:专业戏剧教育,如戏剧院校培养专业演艺人才的戏剧教育、戏剧批评介绍、理论研究等;普通戏剧教育,如普通中小学校的校园戏剧活动;社会戏剧教育,如社会团体的业余戏剧活动,社区戏剧、民众戏剧等;还有就是戏剧治疗等等。
教育戏剧当然也属于戏剧教育范畴,但它是独立于舞台演出的另一种后期派生发展起来的、应用于教育的独特方式方法。所以,有必要特别强调它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应用。
我们知道,有内容、有故事,就会有意义,有意义就具有了教育职能。这是所有戏剧本身固有的职能,它通过“观看”使人发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教育性戏剧就是有意识地扩大这种教育职能,把戏剧方法应用于教育。所以它与传统的戏剧教育理念和方法都有所不同。它将戏剧方法、戏剧元素运用到教育中、课堂中,注重的是这个戏剧过程,而不是演出呈现结果。它可以脱离但并不排斥完整的戏剧和演出。对教育性戏剧而言,我们要更加彰显它的教育职能,明确并有意识地深入剖析,看到更深层次的意义,让孩子在戏剧活动中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社会和世界,从而获得更深刻地体验与理解。
教育戏剧主要包含三大类型,来自英国的教育戏剧(DIE/DramainEducation)与教育剧场(TIE/TheatreinEducation),以及来自美国的创造性戏剧(CreativeDrama)。
创造性戏剧与教育剧场都注重完整戏剧的呈现。但不同的是,教育剧场会到学校一个班一个班地演出和穿插教学。演教员具有双重身份,既是演员也是教师,他们在戏剧呈现的过程中通过演出和教学引导孩子进入戏剧情境,让孩子参与其中探讨体验,以达到教育目标和目的。创造性戏剧则有一个完整戏剧的排演过程,让孩子参与整个戏剧的创作和演出。
教育戏剧则通常以工作坊形式进行,注重的是戏剧过程,并不要求演出结果。它根据孩子在某种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生长特点,应该学会什么、知道什么,应该达到的教育目的和目标,设定一些可以去实践的戏剧情境,保护孩子以虚拟角色扮演进入戏剧情境,让孩子在戏剧中体验、在实作中学习。这是一种特别制订的统整教育计划,以达到更好的全人教育效果。
教育性戏剧的发展简史
在世界的发展
20世纪初教育戏剧在英国慢慢发展起来,二战后便有了雏形。战争时期,社会急剧动荡,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文学界、艺术界也在时代的潮流中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戏剧在欧洲发展得极为迅速,新的学科、新的流派不断诞生。任何一位艺术家都不会满足于前人的创造。孜孜不倦地创造产生新的艺术流派,戏剧实验层出不穷,教育性戏剧也便在这种先锋艺术实验中应运而生。
美国哲学家杜威的教育学说主张在戏剧中学习、在做中学习。他的理念影响了欧美各国艺术家、教育家。30年代,杜威的学生将他的观点带到了中国,在上海、河北等地开展的工农教育中,也用戏剧活动实践着杜威的主张。比如教育家陶行知就在学校以戏剧活动进行教育。
在远古时期,戏剧是没有舞台、观演合一的群体参与活动。古希腊时期,戏剧渐渐发展成熟,专业演员出现了、露天剧场出现了,在职业演员面前,观众退下了舞台。随着戏剧发展的不断成熟,观演逐渐分离,舞台成为不可逾越的界限。其技艺的精深发展,也渐渐将普通人拒之舞台之外,剥夺了普通民众参与戏剧的权利。
20世纪30年代时,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受到中国京剧的启发,决定要打破观众与舞台的那堵墙。他主张戏剧的陌生化效果,借鉴了包公判子的京剧《灰阑记》,创造了一部以俄国十月革命为背景的戏剧《高加索灰阑记》。观众参与探讨的不是戏中农奴养大的孩子应归农奴还是农奴主的争论,而是土地应该归农奴还是农奴主,所有在场的观众都被卷入其中。但是布莱希特还是没有打破舞台这堵墙,观众并没有进入舞台、参与到戏剧之中。
70年代时,巴西戏剧家奥古斯图.博奥的被压迫者戏剧彻底打破了这个舞台界限,没有舞台上下,所有的人都是观演者。他将人们带向远古时期观演合一的戏剧形式,主张把戏剧的权利还给了每一个人。
这些实验戏剧的理论和方法深刻地影响了教育戏剧的发展。在前人开拓的教育戏剧方法基础上,多萝西.西斯考特创造性的发展奠定了教育戏剧的实践方法。至九十年代盖文.波顿等前辈共同建构了教育戏剧的完整概念和理论方法。而后继的大卫.戴维斯等人则在21世纪在理论上更加完善了教育戏剧的理论新发展。
引进中国的发展和现状
教育性戏剧在中国的发展比港台稍晚。90年代初,港台的学生们开始去欧美学习戏剧在教育中的应用,而我则稍晚了五、六年。他们回去后通过教育部立法使教育性戏剧进入学校。
但我国由于政府对艺术教育认识不足、教育投入资金不足、师资人才、教材稀缺等各种原因,我们的推广比港台晚了十余年。我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误打误撞遇到了教育戏剧,深受震撼。因而在不懂英语的情况下磕磕绊绊地学了下来。
我从年开始写文章在国内介绍这种教育理念,孩子本可以在游戏中成长,在戏剧中成长,但当下的应试教育、课业压力、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状态剥夺了这个可能。而我们,要将拥有戏剧的权利交还给我们的孩子!可是在当时应试教育主流的环境下少有人认可这样的方式,我跑了教育部、文化部、戏剧界、学校……几乎全都吃了闭门羹。
这门学科和方法不实践很难学到手,我开始先对成年人实践以取得教学经验。年开始在文化馆和一些企业对成年人开展了教育戏剧活动。同时在企业资助下参与组织沪港台教育戏剧三年互动交流,研讨、宣传这一对中国来说的新理念和方法。90年代初,教育戏剧刚传入港台地区时,对DIE/TIE的中文译名还处于各有所选的混乱状态,如过程戏剧、课堂戏剧、戏剧教育、教育剧场、教习剧场等等。在05年至07年三年的两岸三地互动交流中终于达成共识,将各种名称做了中文译名统一,才有了如今的,教育戏剧、教育剧场、创造性戏剧,以及其统称教育性戏剧的确认。
年,我终于开始在上戏戏剧教育专业教授《教育戏剧理论、发展和实践》课程,以培养我们的基础师资。我把这门课发展成从孩子到成人的终身教育课程。年,我协助建立北京抓马宝贝,针对3-8岁的孩子开展教育戏剧课程。坚持抓马宝贝运用正统的英国教育戏剧的理论和方法,以保证其理论和方法的纯正性。但同时也强调结合中国的实际,灵活运用和创造。这是中国首家引入并践行英国教育戏剧方法的权威机构,至今已有9年历史了。
(未完待续……)
年第五届教育戏剧暑期学校
南京站已然落幕、上海站如火如荼
北京站蓄势待发
你准备好了吗?
Knowingyourself
成长,从认识自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