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华为价值观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
TUhjnbcbe - 2025/4/1 9:44:00
北京去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正如任正非所言:“是什么使华为快速发展呢?是一种哲学思维,它根植于广大骨干的心中。这就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文化。这并不是什么背景,更不是什么上帝。”

这是华为一贯秉持的核心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形成了“开放、妥协、灰度”的管理哲学。这三句话、六个字让任正非和他的高层领导集体反复体悟、咀嚼了30年,并不断地丰富和系统化,以至于成为华为有别于任何企业的文化胎记,称得上是一部华为的“葵花宝典”。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这本书不仅是华为的创业史,也是任正非企业思想史。

华为之熵光明之矢

鲁道夫·克劳修斯发现热力学第二定律时,定义了熵。在自然社会里,任何时候都是从高温自动向低温转移的,如果一个封闭系统,最终达到热平衡,没有了温差,就再不能做功。那么,这个过程就叫熵增,其最后状态就是熵死,也称热寂。

熵原本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概念,却被任正非用于研究企业的发展之道,也是贯穿任正非管理华为的思想精华。任正非把物理学、人性和哲学理念直接引入企业管理中,成就了华为独特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和发展战略。所以说,华为的发展不是偶然的,任正非开创性的管理思想和战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熵就是无序的混乱程度,熵增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发展的自然倾向都是从井然有序走向混乱无序,最终灭亡。对抗熵增,让世界有序繁荣的东西是什么?答案之一就是生命活力。

生命都是需要新陈代谢的,都是开放的系统,也都是典型的耗散结构。耗散结构是一个远离平衡的开放系统,通过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在耗散过程中产生负熵流,从原来的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这种新的有序结构就是耗散结构。

封闭系统终究是要熵死的,没有活力的封闭企业必将灭亡。那么,任正非如何把华为打造成一台耗散结构的开放活力引擎?企业要想长期保持活力,就要建立耗散结构,对内激发活力,对外开放,与外部交换物质和能量,不断提升企业发展势能,不断拓展业务发展的作战空间。

任正非以耗散结构为基础,打造华为活力

开放性、远离平衡、非线性是耗散结构的三个特征。ICT(信息、通信和技术三个英文单词的词头组合)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就充满了非线性发展的不确定性和挑战,无须为企业刻意营造非线性环境。因此,本文重点探讨华为耗散结构中的开放性和远离平衡。

一方面,华为通过企业的厚积薄发、人力资源的水泵实现远离平衡的耗散结构特性,使企业逆向做功,让企业从无序混乱转向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华为通过企业的开放合作、人力资源的开放实现耗散结构的开放性,从模型的入口和出口吐故纳新、吸收宇宙能量,为企业带来有序发展的外来动能。

作者把华为活力引擎分成企业宏观和个人微观两个层面来探讨。

企业宏观层面,把华为视为一个生命整体,要从企业整体运作的战略高度解决熵增。即利用企业的厚积薄发和开放合作,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组织惰怠、流程僵化、技术创新乏力、业务固化守成等问题。

华为宏观活力引擎模型

个人微观层面,华为是无数个体的人组成的,因此重在从人力资源管理角度,探索如何激发生命的活力,从而解决人的惰怠和熵增。

华为这台活力引擎的轴心是客户,是否为客户创造价值是判断有序无序、熵增熵减的标准和方向。

常识·真理:以客户为中心

21世纪初的华为,正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领路者”阿尔卡特的困惑与迷茫使任正非格外震惊,回国后,他向公司高层多次复述瑟奇·谢瑞克先生的观点,并提问:华为的明天在哪里?出路在哪里?华为内部由此展开了一场大讨论,讨论的共识是:华为要更加高举“以客户为中心”的旗帜。

华为发展到今天,靠的是这一根本,华为的明天,也只能存在于客户之中,客户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也是一切企业存在的唯一理由。在之后形成的华为四大战略内容中,第一条就是: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客户需求是华为发展的原动力。

在年的一次会议上,任正非进一步指出:在华为,坚决提拔那些眼睛盯着客户,屁股对着老板的员工;坚决淘汰那些眼睛盯着老板,屁股对着客户的干部。前者是公司价值的创造者,后者是牟取个人私利的奴才。各级干部要有境界,下属屁股对着你,自己可能不舒服,但必须善待他们。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永远是企业最基本的哲学问题,几乎所有的成功企业在发展的每个阶段,对此都有正确的理解和坚持,但也有不少企业在创业时期“以客户为中心”,但在完成原始资本积累之后,“谁是上帝”的命题开始变得模糊:股东,员工,客户,管理者,还是其他?不同的企业以迥异的方式展示了自身的追求,也从而确定了自身的命运。

年12月,任正非曾给到华为取经的欧洲某大型电信企业的高管们上课,授课的题目就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期坚持艰苦奋斗”。他说:

这就是华为超越竞争对手的全部秘密,这就是华为由胜利走向更大胜利的“三个根本保障”。我们提出的“三个根本保障”并非先知先觉,而是对公司以往发展实践的总结。这三个方面,也是个铁三角,有内在联系,而且相互支撑。以客户为中心是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方向;艰苦奋斗是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手段和途径;以奋斗者为本是驱动长期坚持艰苦奋斗的活力源泉,是保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内在动力。

“以客户为中心”并非华为的独特创造,而是普世的商业价值观。“客户就是上帝”的口号是西方人发明的,一部西方的商业发展史从头至尾贯穿着“客户第一”的伟大理念。百年西方管理学的核心思想,绕来绕去还是离不开一个根本:如何围绕消费者的需求,为公司定位,为管理者定位,为公司的产品定位。然而,随着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资本为王”的时代在过去30余年大行其道,传统的“以客户为中心”的企业价值观遭到严重扭曲。以美国市场最为典型,“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为通行的价值准则。

华为的惊人之处在于:它从来没有丢掉常识。华为的管理层认为,华为是生存在客户价值链上的,华为的价值只是客户价值链上的一环。谁来养活我们?只有客户。不为客户服务,我们就会饿死。不为客户服务,我们拿什么给员工发工资?因此,只有以客户的价值需求为准则,华为才可以持续存活。

常识·真理:以奋斗者为本

年,华为破釜沉舟,决定集中全部资金和人力,开发和生产华为品牌的新型用户程控交换机。这年的12月底,设备测试成功,华为终于有了自己的产品。当时华为的账面上已没有什么资金了,再发不出货,公司就要破产了。这是一次背水一战的胜利。华为的创业者也从中深刻体悟到一个真理:要生存和发展,没有灵丹妙药,只能用在别人看来很土、很傻的办法,就是艰苦奋斗。

谁能忍受别人忍受不了的痛苦,谁就能走到别人的前面。年,华为第一次参加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其展台上赫然写着:“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新的生活,全靠我们自己。”这正是华为过去和现在的真实写照。

在《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一文中,任正非首次明确提出“狼文化”的主张:

企业就是要发展一批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企业要扩张,必须有这三要素。

华为是崇尚狼性精神的,但任正非概念中的“狼性”绝非残忍与反人性,而有其特定的内涵,即对机会的高度敏感、放眼未来的战略视野、进攻意识和奋斗精神、群体合作与团队凝聚力,亦即视野、意志、品格。这三种特质难道不是人类各种文明形态所倡导的优良品质吗?

期权制度和创新精神,被称为成就硅谷奇迹的两台发动机,一个是物质力量,一个是精神力量。全球的,包括中国的科技、金融、文化等智力密集型企业,也都纷纷向美国企业学习。

华为倡导“高层要有使命感,中层要有危机感,基层要有饥饿感”的组织文化。

高层干部薪水相对要高,每年分红也要多一些,财富对他们来说仅具有符号意义。这批人是少数,他们不能以物质利益为驱动力,而必须有强烈的事业心、使命感,这是一群已经完成了物质“原始积累”的精英团队,推动他们每日奋斗的是一种精神,一种源自本能的对事业的热爱和激情,非此别无其他。相反,那些从基层一路打拼出来的中层干部,多年来一直保持奋斗本色,也往往能够得到破格提升。但对绝大多数员工来说,“按劳取酬,多劳多得”则是最现实的工作动机。“中层要有危机感”,你作为主管,凝聚不了队伍,完不成任务,斗志衰退,或自私自利,对不起,你将很快被挪窝、被降职;但经过一段时间你改变了,工作激情提升了,经过各方面考查合格了,你也可能重新得到提拔。“基层要有饥饿感”,对奖金的渴望、对股票的渴望、对晋级的渴望、对成功的渴望等,都构成了团队中每个个体的“狼性”精神,舍此,任何的高调宣传都是虚妄的。

所以说,不是人人都可以做领袖的,这是天下最痛苦的职业之一。不仅是能力、品格、魅力的问题,还难在永葆活力,难在如何战胜疲劳与厌烦。这是天下最反自然规律、最反人类天性的职业。

开放:顺应者兴,逆则衰

王安电脑公司的兴衰史带给华为领导层的深刻结论是:在这个技术与社会快速变化的时代,封闭是没有任何出路的,唯有走充分开放之路,才能生存和壮大,也才能谈得上追赶世界同行,否则只能是死路一条。年,任正非在“答新员工问”中明确讲道:“华为要活下去就要学习,开放合作,不能关起门来赶超世界。我们所有的拳头产品都是在开放合作中研制出来的……”

年,华为以董事会决议的方式总结道:“公司长远坚持开放的策略,是从来不会动摇的,不管任何情况下,都要坚持开放不动摇。不开放就不能吸收外界的能量,不能使自己壮大。同时必须以批判的思维来正确对待自己,否则开放就不会持续……”开放是华为的生存之基,发展之本。

任正非最敬重的人物是D,他可以用得上“崇拜”一词。他多次讲,这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的思想遗产中最核心的就是四个字:改革、开放。华为20多年的成功,也完全得益于这两个词:开放、改革。

正因此,从创立华为那天起,华为就把自身定位为一个“开放型组织”。任正非深感不能把华为变成“土围子”:“开放是公司生存下去的基础。如果我们公司不开放,最终就要走向死亡。开放要以自己的核心成长为基础,加强对外开放合作。华为坚持开放的道路不能动摇。开放是我们的唯一出路。”

在论及跨文化管理时,华为高层的观点很鲜明:

对本地员工的培养不要强制他们中国化。华为文化是什么,华为文化就像是洋葱头,都是外来文化,这层是英国文化,那层是中国文化、美国文化。华为文化就是一种开放的、兼容并蓄的文化。因此对待本地员工,不要用中国的思维去要求他们,要以开放的心态去吸取他们的精华,充实我们的文化。

年,是华为的低谷,也是一个重大的转折关头。

元旦刚过,中国的春节前夕,1月22日,全球数据通信的巨头企业思科,对华为发起猝不及防的进攻,思科起诉华为侵犯知识产权,起诉书长达70多页,该诉状实际上几乎涵盖了全部的知识产权法类别,起诉地点选在美国得州东部马歇尔镇的联邦法庭。美国律师分析思科之所以选择这样一个诉讼地点时说:“该法院以快速审结知识产权诉讼案见长,以判罚严厉著称,而马歇尔镇民风则保守排外。”

一时间,西方媒体,甚至包括众多的中国媒体几乎一边倒地将华为视为“丑陋的小偷”“技术窃贼”,华为陷入了“灭顶的危机”之中。思科亚太区某华裔高管公开扬言:这一次,一定要让华为付出倾家荡产的代价。

诉讼战初始,有人建议华为高举“捍卫民族企业”的大旗,以获得国内媒体和政府的支持,华为的决策层否定了此观点。他们认为,这是一场国际官司,起诉法庭又是在美国最保守的得州,“围魏救赵”的做法只会使事情更复杂,华为要敢于应诉,敢战方能言和,哪怕失败了,虽然痛苦,但却不见得是终点。相反,如果过分强调“民族企业”的一面,即使暂时度过危机,但却是华为走向国际化的终结。

显然,华为如果把自己定位在“民族企业”,而不是全球性定位,如果不像它的对手们那样拥有叱咤国际的雄心与欲望的话,它一定不会走到今天,成为行业的全球领先者。而实践也表明,那些把自身定位于“民族企业”的中国公司,也大多很难走出国门。

商业是无民族性的,市场是无国界的,世界强的欧美公司,有几家是高举民族或国家旗帜的?它们的野心是全球,但它们却成为自身国家实力的核心组成部分。任正非从不惧怕做出决定,而且他坚信,每一次的危机把握得好,都可能是一次重大机遇。

一年半之后的年7月28日,这场被3Com全球总裁布鲁斯·克勒夫林称为“有趣的戏剧表演”的官司,终于尘埃落定,双方以和解告终,各卖各的产品,各付各的诉讼费,没有道歉,更没有赔偿,而且判定思科永久不得就同一问题起诉华为。

一个没能被思科打趴下的事实,就是对华为最好的宣传:瞧,华为是干净的,美国人将它洗白了;它也是有实力的,连思科也惧怕它。

一位国内政府部门的领导问任正非:“华为进入国际市场有些什么经验,能否向别的企业介绍一下?”任正非答:“就是遵从法律。一定要遵守所在国的法律、联合国的法律……同时视美国国内法为国际法,因为美国太强大,它可以依美国国内法,在任何地方打击你。中国法制不健全,或者执行太灵活、无规则,使中国一些企业没有形成严格的管理。它们以为在国际市场上,也可以如鱼得水,结果使自己陷入困境。”

谚云:成功看对手。思科起诉华为事件,于思科和华为都是里程碑式的,思科从此变得越来越防守和封闭,华为却变得越来越开放和进取。

华为全面反思自身的战略态势:完全“走自己的路”显然行不通了,好在发展了10多年之后的华为,也强大得多了,抵挡风雨的能力足够强了。前10年喧嚣、躁动、嘈杂,狼性十足,无所畏惧,发展就是硬道理;后10年隐忍、沉默、克制,于无声中图变革,静水潜流中谋扩张,不知不觉间,华为成长为世界级大公司。船大浪高,但船大了,抗风浪的能力也强了,与对手平起平坐、对价谈判的格局大大不同了,所以华为完全可以更开放一些,更勇敢一些,“与狼共舞”也许就能后来居上。华为一改过去单打独斗的做法,开始奉行的理念是:让利、共赢、妥协、合作,但不结盟。

73岁的任正非,思想始终处于高度开放的新鲜状态,他最大的爱好就是阅读和交流,读的书涉猎很广,从政治、经济、社会,到人文等各方面,中外历史方面的书读得最多,而最少的则是小说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书刊。任正非说:“小说太假,不真实,管理的书都是教授们闭门造车,读了限制思想,真正的管理哪是几条原理那么简单。”而与各色人等的思想交流更是他最重要的工作内容。

开放是一门思想艺术

关于华为的开放,一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一种是华为领导层的观点,任正非说:“华为不可能回避全球化,也不可能有寻求保护的狭隘民族主义心态。因此,华为从一开始创建就呈现出全开放的心态。在与西方公司的竞争中,华为学会了竞争,学会了技术与管理的进步。因为,只有破除了狭隘的民族自尊心才是国际化,只有破除了狭隘的华为自豪感才是职业化,只有破除了狭隘的品牌意识才是成熟化。”

应该说,华为的领导层从中国对外开放的渐进性中悟到了很多治理企业的思想。本质上,是要全方位开放,这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世界大势。但开放的主动权、节奏、方式等要掌握在自己手里,依据自身公司的发展阶段和实力等展开不同梯级、层面的对外对内的开放。

然而,媒体和社会大众则持另一种看法,不知从何时起,华为被冠以“封闭”“神秘”“不开放”等形象,没有太多人

1
查看完整版本: 华为价值观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