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西班牙大主教为皇室联姻的事去拜访法国大使,大使的几位随员向他询问塞万提斯的情况,这位大主教说:“他是一位士兵,一个小乡绅,很穷,已经老了。”法国大使的随员顿感诧异:“这样的人才,西班牙为什么不用国库的银子供养他?”西班牙大主教说道:“假如他是迫于穷困才写作,那么,愿上帝一辈子也别让他富裕,因为他自己穷困,却丰富了所有的人。”——这段记载出自杨绛先生译本《堂吉诃德》的注解。
大主教说的没错,塞万提斯的确“迫于穷困才写作”的,但殊不知塞万提斯的困厄正是由于“他们”造成的,即使当时《堂吉诃德》发行后风靡整个西班牙乃至于欧洲,“他们”也从来没认可过塞万提斯“丰富”过“他们”。而彼时的塞万提斯已经是风烛残年,确如那个大主教所说“愿上帝一辈子也别让他富裕”,命运多舛的塞万提斯到了也真的没见到“富裕”这两个字长的什么样。如此不免感慨,无论是伟人还是普通百姓,改变人们命运的不是“命运”本身,而是人们心中的执念和冷冰冰的现实。
《堂吉诃德》第三十三至三十五章解读——《何必追根究底》
年6月,中央戏剧学院北剧场成功上演了一出西班牙喜剧《鬼点子佩德罗》在话剧界引起轰动,颇让人感到意外的是,该剧居然出自“现代小说之父”塞万提斯之手。意外通常是无意识造成的结果。在《堂吉诃德》这部世界名著的耀眼光环下,我们无意中忽略了塞万提斯还是一个戏剧家、诗人的身份。其实小说家“塞万提斯的剧作堪称一流”他不仅为西班牙戏剧的黄金时代贡献了杰作,也给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戏剧理论增添了可贵的亮色。(如果读者感兴趣,可以去网上查阅他的作品,这里不再一一例举。)读到这里,读者难免会产生疑问——既然塞万提斯这么有才华,为什么他却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呢?
是的,塞万提斯完全可以富裕起来,如果他要选择那种生活,但前提是他要为此付出代价——放弃原则,甚至是放弃理想。塞万提斯曾在自己的作品《八出喜剧和八出幕间短剧集》序言中说:“我写了二三十个剧本却从未在舞台上丢人现眼,也没有人对它们喝倒彩扔垃圾……后来我诸事缠身不得不离开戏剧。"这里提到的“诸事缠身”是指塞万提斯本人官司缠身,总是莫名其妙的遭遇牢狱之灾。如果说塞万提斯因此就放弃了理想,也不尽然。最大的原因还是来自于塞万提斯对于戏剧的创作理念与当时西班牙流行的戏剧产生了严重的分歧;或者说是与当时西班牙文坛主流发展方向和民众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冲突。
塞万提斯认为,当时西班牙舞台上出现的戏剧是“荒谬的镜子、愚昧的榜样、淫荡的造像”,他反对剧作家一味投合观众的嗜好来进行创作,提倡编剧和演员应具有严谨的艺术态度;要求戏剧创作要恪守艺术规律,创作出具有“情节紧凑安排精密”的戏剧,即使这些戏剧只能获得少数内行的欣赏也在所不惜。然而塞万提斯理念是超前的,即使到现如今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在当时追求黄金白银和海外殖民的西班牙肯定是无法实现的。
事实上当时西班牙剧场几乎天天上演着维加的戏剧,而维加的口号是“我编剧所按照的艺术是博取观众喝彩的人所制定的,因为既然观众出钱就应该向他们胡说乱道。讨他们喜欢”“我只能服从有权力使唤我的人”,可见塞万提斯同维加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就更不用提那些数不清的“随和着大众混饭吃的"宗教奇迹剧和假构剧了。综上所述,当初塞万提斯希望以戏剧创作来改变经济窘境,结果未能成功。事实上即使等到他的《堂吉诃德》畅销后,仍然是一贫如洗。他的穷困来自于他精神上的富有;他的困厄来自于他灵魂的通达。
塞万提斯戏剧创作才华在《堂吉诃德》中也有所体现,查看《堂吉诃德》小说上卷插入的故事一共是四个:牧羊姑娘玛塞拉的故事(第十一至十四章)《何必追根究底》故事(第三十三至三十五章)、俘虏与摩尔女郎的故事(第三十七章至四十一章)、蕾安德拉与牧羊人的故事(第五十至五十一章)。这四个故事,作者分别以短篇、中篇小说的方式呈现给读者。但读者如果足够细心就会发现,其实这四个故事戏剧性极强,特别适合舞台短剧。如果说是戏剧的话,那就是塞万提斯时代非常流行“幕间剧”,可见作者对于戏剧的热爱仍然情有独钟。只是阴差阳错、世事难料,如今多数人只知道他是“现代小说之父”而不知他是戏剧大师。
写了这么多无非是为了读者多加了解塞万提斯,以便读者在阅读《堂吉诃德》这部小说的时候,能够体会塞万提斯的创作意图。《何必追根究底》出现在小说第三十三至三十五章,是堂吉诃德与桑丘第三次进入客店后,由店主提供,神父叙述的故事。作者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这部小说中插入的一个又一个类似“幕间剧”的小故事,已经是作者熟谙的写作方式,也彰显了作者非凡的戏剧创作才华。故事内容叙述了糊涂贵族青年为探妻子忠贞,竟让至交勾引妻子,最终自取其辱,搭上性命的荒唐故事。这个故事中,安塞尔模的所作所为是颇为荒诞的,他想要试验爱情与友情的纯洁性,却反而失去了它们。
“何必追根究底”其实“已经提供了一个意义指示”,暗示的正是“不必追根究底”的理念。安塞尔模用他的理想去印证现实,却只会击碎现实,他的悲剧性象征了理想与现实之间永远存在着冲突的无奈状态,即:理想在现实中永远无法获得完全的实现,无法追问到一个答案,理想主义者将不得不面对理想被现实击败的苦涩。塞万提斯毫不留情地批判了封建贵族的虚伪、偏激和对女性的操纵。故事中的贵族青年耽于幻想,做出的疯狂行径比起堂吉诃德有过之而无不及。相形之下,堂吉诃德的疯狂则显得高贵得多,他效仿骑士是为了除暴安良,对女性也是以礼相待。正是通过小说中穿插的故事,使塞万提斯的人文主义信念通过穿插叙述得到体现。
有人批评《堂吉诃德》中的故事穿插毫无意义,如:“穿插的故事有的过于冗长拖沓,……破坏了主线的前后连续和结构的完整”;又如:“小说中穿插的几个小故事尽管拓展了小说的容量,但也破坏了整体感”。但我想说的是,任何一件事情都没有绝对的完美,我们只能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尽量的趋于完美。我们因不完美而矢志不渝的追求理想中的完美;我们因不完美而砥砺前行去实现梦想的完美。正所谓瑕不掩瑜,我们赞赏美的同时,也欣赏那份缺憾的美丽。何况,我不认为世间存在不完美,只是由于我们的心念促使我们看到了太多的不完美。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