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戏曲艺术是在音乐的气氛中虚拟地表现生活。研究中国的戏曲艺术,仅仅这样笼统地释名当然是不够的。从宋、金时代算起,虽然中国戏曲只不过七百多年的历史,但它的酝酿期却可以一直上溯到中国文化的黎明时期。在鸦片战争以前我国极少和欧洲有文艺方面的接触,没有吸收过欧洲的文艺思想,所以戏曲艺术一直是在中国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的。鸦片战争以后,当西方思想大量介绍到中国来的时候,戏曲已经基本上形成为一种完整的艺术体系,有些人想用“全盘西化”的方法彻底改造戏曲,事实上已行不通。从中国戏曲的酝酿、萌芽、成型三个阶段看,它的整个发展过程都是在我国的土地上,在我们的人民中间完成的。
它用鲜明的民族形式来表现中国人民的生活内容,表现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从内容到形式自成一个体系,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戏剧艺术。中国戏曲有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和外来的歌剧、舞剧、话剧相比有明显的区别。它不像歌剧、舞剧、话剧那样,仅仅用一个字-歌、舞、话-就可以概括那种戏剧样式的艺术特征。这正说明中国传统戏剧的形式很复杂,很难用一个字来概括。从形式上看,中国戏曲是一种真正无愧于综合性艺术称号的戏剧样式,它所用的表现手段无比丰富多彩。有些初次看中国戏曲的外国人说,他们“在这种空前未见的,无比丰富多来的艺术形式面前惊呆了“,“变得哑口无言了”。
所谓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是指中国戏曲艺术的表现手法,包括导演、表演、舞合美术和戏曲音乐,特别是指表演艺术上唱、做、念、打的全面运用。这确实是中国戏曲艺术形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它既不同于话剧的光是说,又不同于歌剧的光是唱,也不同于芭蕾的光跳舞。中国戏曲是一种载歌载舞,说、表兼重的戏剧艺术形式,它全面运用了歌、舞、说、表的各种艺术手段,充分发挥了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的长处,从而使自己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取得了独特的光辉成就。中国戏曲艺术的这种高度综合性,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偶然产生的,这是由戏曲产生时的环境所决定的。
具体地说,一方面,一种新生的艺术总是在旧有的成熟的艺术的基础上产生的,总是要向先于它产生的各种艺术那里去吸收营养,不会凭空从天上掉下来;另一方面,新生的艺术虽然是一种创新,但也不能完全背离人民群众中早已形成的对文艺的欣赏习惯,如果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欣赏要求,它就容易站稳脚跟,否则,就可能天亡。中国戏曲自宋、金时代正式登上舞台,在它开始形成的时候有个什么样的环境呢?就文艺的范围说,当时国内各种文艺形式都已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取得了相当巨大的成就。仅就和戏曲有关的文艺形式来看,在文学方面,唐诗、宋词都已达到了诗歌艺术的高峰,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诗人,产生了大量优秀的作品。
当时,人们生活在诗的海洋中,这种环境对戏曲的发展必然要产生影响,为戏曲使用韵文奠定了基础。就通俗文学来看,宋代的话本也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戏曲可以从小说中去汲取那些人们普遍感兴趣的题材和情节,运用小说中那些通俗生动的语言,运用小说的叙述性手法。从舞蹈艺术来看,唐代的舞蹈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我们不仅能通过文字记载了解唐代舞蹈艺术内容的丰富多彩,而且可以通过地下出土的大量舞俑看到唐代舞蹈的生动形象。舞蹈艺术在宋代又有所发展,当时在民间还出现了一种有情书,有人物,有歌,有舞的舞蹈形式,例如《踏摇娘》。
这种环境对戏曲的发展也产生着影响,使戏曲把舞蹈作为表演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适应观众的欣赏口味。从体操、武术来看,中国的民族体育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本来就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在世界体育运动中自成一个体系。唐代这种民族的体育形式已经在舞蹈化,在表演艺术化。例如歌者不舞,舞者不歌的《代面》就是描绘“击刺之容”,具有武术的性质。再加上民间流行的拳术,刀,枪,棍棒等武术,构成了一个非常丰富多彩的民族体育体系。在戏曲扮演战争故事的时候,自然会向这个宝库中去寻觅表现手段。从杂技艺术来看,早在汉代就有了马技、绳技、抛丸….等各种杂技形式,总起来称作“百戏”。
这种百戏发展到唐宋时代达到了新的水平,演出日益普遍。杂技艺术的特点就是技巧性强,动作的难度大。在戏曲未产生以前,杂技团是在民间跑码头巡回演出的规模较大的表演艺术团体,戏曲在萌芽状态时,常作为百戏的一种和其它杂技节目掺在一起同台演出,或许它本来就是由杂技演员兼演的一种调剂口味的节目。这种环境不能不对戏曲的发育成长产生影响,这就是产生戏曲表演艺术中那些难度很大的表演技巧的原因之一。从滑稽艺术来看,唐代的参军戏已经具备了完整的艺术形式,这种打参军的滑稽表演和今天的相声艺术有些类似,它以讽刺,幽默,滑稽为其主要艺术特征。
参军戏历来被公认为是戏曲艺术的一种雏形,它为后来的喜剧、闹剧奠定了基础。从音乐艺术来看,唐、宋无论在乐器、曲调、演员等任何一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就乐器方面来说,琵琶、胡琴、笛子的演奏技巧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白居易的名诗《琵琶行》中对琵琶演奏技巧的描述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到宋代,民间的音乐活动有了大规模的发展,瓦子、勾阑就是民间艺人固定的表演场所,是公共娱乐的热闹地方。宋词也是以演唱为目的,宋词的曲牌就是一张宋代歌曲的目录,其数目之多,流传之广都是很惊人的。
有并水处都唱柳永的词这一说法,也反映了宋代音乐活动的普及程度。这种环境促使戏曲在初期就把演唱作为自己主要的艺术表现手段。从绘画艺术来看,中国的绘画艺术在唐宋时代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中国画的独特民族风格已逐渐定型。以人物画为例,唐以前的顾恺之等人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唐、宋时代,大画家更是多不胜数,他们在立意、布局、用线、着色的每一个方面都有独特的创造,体现出强烈的民族风格。绘画理论这时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是古代绘画理论的经典性巨著、其后研究中国绘画理论的著作与日俱增,对于绘画艺术的美学问题常有精辟、深刻的阐释。
绘画艺术的高度成就不仅影响着戏曲的舞台美术,还在其它方面,如处理形与神的关系等问题上为戏曲艺术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正是这些姊妹艺术的卓越成就,促进了戏曲艺术的发展。后者是在综合了前者的一些表现方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所以我们说:中国戏曲艺术是一种高度综合性艺术。中国戏曲广泛调动了诗词、小说、舞蹈、武术、杂技、滑稽、音乐、绘画等各方面的表现力,溶于一炉,最初也许没有意识到这样发展起来会形成一种独特的体系,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加深认识,终于从意识不到进而至于有意识地求其完善,逐渐形成体系,创造了独特的,高度全面的综合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