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既是曲牌名也是词牌名。《西域记》云:“龟兹国土制曲,《伊州》《甘州》《梁州》等曲翻入中国。”《八声甘州》是从大曲《甘州》截取一段而成的慢词。因全曲共有八小段音乐组成,而作为词牌,全词前后阕共八韵,故名八声。又名《甘州》、《潇潇雨》、《宴瑶沁池》、《宴瑶池》。该词牌,音节慷慨悲壮,声情并茂,以柳永词《对潇潇暮雨洒江天》范词为正体。九十七字,前后阕各九句,四平韵。下面古典君就和诗友们共同赏析一下柳三变的千古佳作。
《八声甘州》北宋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人,生活在北宋仁宗时期。早年曾热中功名,但仕途坎坷,屡试不第;于是失意无聊,常浪游于汴京、苏杭等地,出入歌楼妓馆,与歌妓交往颇多,曾四处飘流泊,饱尝羁旅滋味。世称柳七或柳屯田。柳永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也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他的词多写都市繁华景象或青楼歌妓生活,特别善于表达羁旅行役之苦。扩大了词的题材,他还大量制作慢词,对我国词体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柳词以铺叙见长,雅俗共赏。有《乐章集》传世。
《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是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此词抒写了作者漂泊江湖的愁思和仕途失意的悲慨。上阕描绘了雨后清秋的傍晚,关河冷落夕阳斜照的凄凉之景;下阕抒写词人久客他乡急切思念归家之情。全词语浅而情深,融写景、抒情为一体,通过描写羁旅行役之苦,表达了强烈的思归情绪,写出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典型感受,从而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被苏轼称赞其佳句为“不减唐人高处”。
这首词上阕纯写景: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开篇用一去声字“对”领起,富于气势,发腔即已警动听众,如弹词开篇的一声拍板,戏剧人物出场前的亮嗓,又妙在体现了观景的角度,暗藏登楼凭栏远眺之意,为下片作伏笔。“潇潇”表现雨势的急骤。“暮雨”带有寒意,“洒江天”说明地点是在江头,暗伏以下“长江水”句。词人本是登楼观景的,要在江天之际游目骋怀,即所谓“登高临远”,显然希望天高气爽,天色晴朗,可是突然下起了急雨,弥漫江天,又时值日暮天寒,一股凉意直逼词人而来,这就为全词悲秋伤别定下了基调。“一番洗清秋”是“潇潇暮雨洒江天”的结果。秋日傍晚,一阵骤雨,气候就更加清凉萧瑟了。而这种景象也正与浪游他方的游子空虚、寂寞、忧伤、愁苦之情凑泊。此句景中含情,亦景亦情。“一番”固然是写观此番骤雨而雨也还会有“二番”“三番”。一番秋雨一番寒,秋凉也是渐次为“清”了。换句话说,一切美好的生命都是渐次衰败消亡了。雨之急,暮之寒,“洒”和“洗”的态势,都蕴含着寒风。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个“渐”字,领起四言三句十二字:便是东坡叹为不减唐人高处的名句,而一篇之警策端在于此。风既寒且急,行旅必少,一切在外求仕谋职、经商售艺之人大都回到自己温暖的家园去了,只留下空寂的关山,渡口和楼头孤悬的残照。这一切,强烈地激射出词人流落他乡的伤楚,孤单和愈益黯淡的情怀。
这第二韵不单苏东坡赞,刘体仁《七烦堂词译》又比作《敕勒歌》意为景象壮阔,气势雄浑,又极富情感色彩。此际词人乃觉遍宇宙间悲哉之秋气,似乎一齐袭来,要他一人禁当!既然雨过天晴,又有夕照当楼,那四处的残红败绿必然尽收眼底,故又引出第三韵。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是处”言处处,反映视野之开阔。“红衰翠减”表现远望的感受,真切而又鲜明。站在楼头看那红花衰谢,绿叶凋残的广阔地面,在夕阳的映照下,只觉得红翠两种鲜嫩的颜色已经淡了许多。这种强烈的视觉与暮雨、霜风、残照相联接,必然显现出自然界美好生命的衰残:“苒苒物华休”。此乃不可把握的自然规律。自然界如此,人世间又岂能例外,那美好的故乡,深情的佳人和自己蹉跎的青春年华,无一不苒苒逝去.联想到此,自然悲从中来。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第四韵承上“休”字言一切生命都将衰亡,只有长江水仍旧日日夜夜奔流不止。“长江水”本是无生命的,只因为它奔流不息,而觉其有了生命.就此唯一的生命也竟感到孤独凄凉,失去了往日欢快的声容。蓦然无语,似乎也在为自己生命的流逝而感到悲哀。
下阕纯系抒情,表现内心的矛盾苦闷:不忍登高临远又偏临远,不当淹留又已淹留,思念家园又下不了回家的决心。千回百转,柔肠寸断。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暮雨,霜风、关河、残照均取登高的角度。“登高临远”四字将上片景物收结无遗。又无论登高还是临远,所引发的都是悲戚,岂止东流水有所不忍,那暮雨、霜风、关河、残照、物华、无一不令人触目伤心,故以“不忍“二字总括。然而“不忍登高临远”又不停留在收结和总括前文上,还以居高之势,振臂一呼,唤出了故乡和佳人。原来词人凭楼远眺,顺着东流水的江水,望到了渺茫的前方,意在寻找他的故乡。这里“不忍”一句与“望故乡”两句作一呼一应之势,将悲秋之慨引向伤离意绪。意谓见万物衰竭固然有所不忍,望不见故乡,引动了归思,心情就更加悲凉。这就将“不忍”的情感扩展到一个新的领域。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流?思乡心切必对浪迹江湖产生悔恨心理,故“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流?”即是自问反思,更是面对滚滚红尘的心绪诉说。那暮雨霜风还不知道要送走多少似水年华.两句作反省自问的语气,深入揭示内心世界.词人内心的矛盾怅惘是含蓄不尽的。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家庭的温暖与关河的风霜,本是相联系相对立的,悔恨浪游必与思念亲人相生相立,故由“叹”而到“想”,想到那些闺阁佳人急切盼望丈夫返回家园,她们梳洗打扮,在楼头极目眺望,总以为那出现在地平线上的就是丈夫的归船,等到近前,方才知道误认了。如此再三再四,仍站在楼头凝神观望,这是何等的深情,这对于一个在外流浪的人来说,是多么值得珍惜!这两句纯出于想象,词人虚处实写,将佳人的深情动作刻画得细腻动人。“凝”“识”“误”三字描述了她从全神贯注盼望的焦急到误认归船的惊喜再到认清不是以后的懊丧的全过程。词人由自己的思亲转到亲人的思己是深一层的写法,意思是词人从自己和对方的两面交错来写见人见己通体明亮。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然而,词人毕竟是抒发自己怀乡思亲的悲愁.故结拍仍需回到自身。将“归思”之实与“归舟”之虚,“凝望”之切与“凝愁”之浓做成了强烈的对比,突出了流落江湖有家不能归的深悲。“争知我”以沉痛哀怨的语调,将对方期盼归人的苦情纳入自身的悲愁之中。“倚栏杆处”照应开篇的“对”字和过片的“登高临远”。“正恁凝愁”融合上下片词情,意谓凭栏观景思乡,无非凝聚着如此这般的愁苦,将全篇的情意唤醒。
纵观全词,非独结尾统摄全篇,上下片十八句无不经纬分明,丝丝入扣.上片写景,下片言情,情景交织,以“对”字开篇,“登高临远”过片,“倚栏”落脚,又以倚栏凝愁照应江水无语,有如常山之蛇,关节响应,救首救尾。柳词铺叙而不散浸,于此可见一斑。柳词本以柔婉见长,此词却以沉雄之魄,清劲之气,写奇丽之情。将志士悲慨与儿女柔情结合,体现刚柔的艺术美。用单字去声作为句首领头字,也是一大特色,“对”“渐”“望”“叹”“误”等用于开篇与转折处,骨节灵通,强而有力,如点睛之龙破壁而飞。全词一层深一层,一步接一步,以铺张扬厉的手段,曲折委婉地表现了登楼凭栏,望乡思亲的羁旅之情。通篇结构严密,迭宕开阔,呼应灵活,首尾照应,很好的体现柳永词的艺术特色。
古典君是个纯纯的柳粉,亦填词三阕,望诗友雅正!
《八声甘州望月》文/古典文学
又晴空皓月挂江天,彻夜照高楼。
正霜风凄冷,关山萧瑟,淡扫清幽。
枝叶衰残半落,渐已向深秋。
惟有东流水,默默无休。
不禁闲吟两阙,对乡思万缕,往事千头。
叹昔时题叶,字字印心州。
问今霄,穷涯尽处,挂寒帆、重系共扁舟?
怕空对、一怀离绪,归梦难收。
《八声甘州思》文/古典文学
问人生别易见何难?枉生许多愁。
叹知音难觅,良朋易散,佳偶难求。
纵使柔情似水,相见恨无由。
唯有多情泪,搵尽还流。
往事不堪回首,怅风华正茂,不解绸缪。
叹韶光易逝,好事苦难留。
想佳人、春风得意,恨自身、屯蹇壮心休。
怎知我,倚栏颙望,无语凝眸?
《八声甘州细雨秋怅》文/古典文学
怅物华总被冷风欺,藕榭又香休。
更绵绵细雨,漂染绿叶,濯洗风流。
烟锁黄昏霁色,蝉蝶隐寒秋。
渺渺青山雾,犹叙沉浮。
无意闲情怀远,望孤城烟柳,倩阿谁留?
叹年华空逝,浑似老沙鸥。
纵琵琶,倚楼弹断,袖西风,赋里寄行舟。
凭谁是,落红残叶,都是新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