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文学巨匠是否真有其人,莎士比亚的身世像雨
TUhjnbcbe - 2023/9/15 20:41:00

文学巨匠是否真有其人,莎士比亚的身世像雨像雾又像风

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化巨人”,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戏剧家和杰出诗人。关于这位文学巨匠,现存资料是这样介绍的:他,出生于英国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商人家庭,21岁的时候离家出走,当过剧场打杂、演员,后来成为一个剧作家。

莎士比亚之所以能够登上“世界文化巨人”的宝座,是因为他一生的高产和那些震撼人心的作品。37部戏曲、首十四行诗和两首长诗,支撑着“世界文化巨人”宝座的四根柱石则是:《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这4部举世闻名的悲剧。

因为他作品的优秀和伟大,莎士比亚不但是英国的,也是全世界全人类共有的宝贵文化财富。为了挖掘莎士比亚作品中丰富的内涵、精彩的语言、奇妙的构思,在当前的世界上有一个专门的学问门类:莎学。这就非常类似人们为了揭秘和探索文学巨著《红楼梦》中的奥秘,而逐渐形成的学问门派“红学”一样。他们,都是光照百代的文学瑰宝、精神密藏。

但是,几个世纪以来,在文化界、史学界一直存在一个“莎士比亚的真伪问题”的争论,那些以演员“威廉·莎士比亚”的名字发表的作品,究竟是他本人创作的,还是别人创作后用假托的笔名发表的?最先提出质疑的是美国作家德丽雅·佩肯,他认为:“莎士比亚作品的真正作者应该是英国著名学者弗兰西斯·培根。”理由是:其一,莎士比亚作品中显现作者学识丰厚,从天文地理到外邦异域,乃至宫廷密帷均有涉及,内容可谓博大精深,以演员莎士比亚卑微的出身和受教育经历,根本是没有能力创作这样的作品的,如果假设为培根则更为合理一些,因为只有培根的知识结构、人生经历才有创作出这样的作品的可能性。其二,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英国的上流社会认为创作剧本、演戏是有伤风化的事,很多上流人士不齿为之,但在英国的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有一些知识分子却在暗地里创作剧本、参与演出。为了既能够满足自己的创作需求,并且又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名声,所以这些知识分子就会虚托一个笔名来发表自己的作品,而“莎士比亚”的名字就极有可能是培根的笔名。其三,在哲学家、文学家培根的笔记和莎士比亚剧的对比研究,发现两者之间有非常多的互通之处,相似度之高令人难以想象。

这种质疑提出以后,也得到了诸如狄更斯、拜伦等大作家的附和,狄更斯甚至明确表示,一定要揭开“莎士比亚的真伪之谜”。也难怪有这样的质疑,因为莎士比亚本身就有很多可疑之处:除过那些发表的剧本和诗作,演员莎士比亚从未留下关于自身的任何文字和资料;在演员莎士比亚的女婿霍尔医生的日记里,也没有找到其岳父文学创作或者体现其岳父是剧作家的任何语句;莎士比亚去世后,没有任何一个文化界的人物为他写过一首哀诗或者悼念性作品,不论以莎士比亚作品在英国当地乃至世界范围的重大影响而言,还是按照英国当时的风俗而言,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关于“培根说”尚无定论的时候,上世纪50年代,又有学者提出了一个更为令人震撼的观点:莎士比亚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借用的名字。提出这个观点的学者主要的依据有:只有英国女王才具备创作这样的作品的广博学识、高超智力以及对于人类情感、意志的洞察力;莎士比亚戏剧中许多主角的境地和女王非常相似;女王说话机智,口才雄辩,词汇丰富,符合女王平时的说话风格。而最关键、最重要的依据是,自从年女王去世以后,以莎士比亚这个名字发表的作品数量急剧下降,而且质量也明显逊色于以前的作品。这个学派的学者据此就认为这很可能是女王早期创作的那些不成熟的作品,是女王去世以后由别人收集整理之后发表的。让这个学派更言之凿凿的一个依据是,莎士比亚的第一部戏剧集的出版人,恰巧是伊丽莎白女王的至交好友、亲信以及遗嘱执行者潘勃鲁克伯爵夫人。

而在年的时候,美国的文艺评论家卡尔文·霍夫又提出了一个更为轰动的假设:莎士比亚的作品是同时代的著名剧作家克里斯托弗·马洛所作。马洛与演员莎士比亚同年出生,曾经就读于剑桥大学,才华横溢,创作过戏剧《汤姆兰大帝》,其语言风格、情节构思、人物形象等与莎翁作品相似度极高。年,马洛因故逃离英伦三岛,只身一人来到欧洲大陆。在之后的漫长岁月中,他把创作的戏剧作品以莎士比亚的笔名寄回英国发表演出。不过,这个说法没有得到学术界的支持。因为既然马洛已经逃离英伦三岛,人身安全已经没有太大的威胁,他如果要继续发表作品,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名字,没有任何必要要去冒用他人的名字或者使用笔名。

种种猜测和研究至今依然在继续,但这毫不损伤莎士比亚的作品的伟大之处和耀眼光芒。相反,这种种猜测和执着恰好说明了人们对于莎士比亚的痴迷和热爱。

(原创作品,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学巨匠是否真有其人,莎士比亚的身世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