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热爱,在北大永不落幕
TUhjnbcbe - 2023/11/1 21:27:00
白斑风 https://m.yiyuan.99.com.cn/bjzkbdfyy/a/295349/
                            

原创北京大学北京大学

莎士比亚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台词:“整个世界皆为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戏剧自成一个国度,它的领土覆盖整个世界。

北大也是一座剧场。戏剧覆盖这里,人们也生活在交叠的戏里。他们演戏给人看,也从戏里演出自己。永远有故事发生,永远有人们在场。

3月27日,是“世界戏剧日”。年,20多位北大学子创立北大戏剧实验社;年,导演英达创立北大剧社……北大的戏剧传统,源远流长,话剧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基因。

在这座园子里,许多人通过戏剧交换人生,并写就自己的人生。人生如戏,他们带着热爱,跳上舞台。戏如人生,每个人都演出成功。

文丨陈雪霁

01

演戏演戏就是要演戏

二十多年前,北大法学院的学生*,上了一门专业课,名叫《刑事摄影》。课程结束后,老师要求给每个宿舍设计并拍摄一张刑事案发现场照片。

其中一张照片的场景主题是“坠楼”。*指挥出镜的同学:躺在楼下的草地上。又指挥拍照的同学:从楼上往下拍。各就各位后,他去找来些弄碎的西红柿,扑在那位躺在楼下的同学头上,告诉对方,人怎么躺,腿怎么放。

照片洗出来后交给老师,老师吓了一大跳:我以为你们真掉下去了!

所有的宿舍排队在我们门口,等着我给他们写剧本。

回忆起来,*笑吟吟说,自己所有的策划、编剧以及表演能力,都发挥在学校里了。

时隔多年,在综艺《国家宝藏》里,*以生动的表演在互联网再度大热。年轻的观众们不断惊呼:

“演技炸裂啊啊啊!”“简直演活了!”“人间表演艺术家!”

↓点击视频,看*穿越千年化身秦国官吏

人们将其归结于他多年作为主持人的职业功底。而这种功底所依赖的极强的戏剧表现能力,早在大学时就埋下了种子,在纯粹的戏剧实践中,更为直观。

大学时,*参加了北大剧社。

演戏演戏演戏演戏演戏演戏,我一直在渴望与剧社同仁们同台演戏。

他在剧社社刊的创刊文章里写下自己对戏剧的热情。

这个在北大校园里最具影响力的社团之一,以其富有特色的社团文化和影响力,在北京大学号称“百团大战”的学生社团活动中有着独特的位置,成为北大校园文化长盛不衰的一个符号。

北大剧社成员遍及北大从本科生到博士生各个年级。毕业后,成员的职业也分布在各行各业,有的做戏剧,有的做别的。但大家都有一样的共性,爱戏剧,并愿意为了戏剧挤出一些生活。

加入剧社后,排练之余,大家聚在学校小南门饭馆纵酒高歌,*举着酒杯高喊:

演戏演戏我们就是要演戏!

在剧社里,初到北大的“蔡元培”发表就职演说,复仇神的苍蝇成群地飞落到俄瑞斯忒斯与厄勒克特拉头上,莎士比亚笔下的克劳狄奥向希罗求婚,海子诗里疯了的公主头戴花巾对着宝剑跳舞……

北大剧社作品海报

剧社排演的话剧,带有浓郁的实验气息。剧社坚持日常的表演训练,每年都有自己的内部汇演,并面向全校或社会推出公演剧目及各级毕业演出。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北大剧社原创的剧目在各个高校的戏剧团体排演,参加各大戏剧节,在首都戏剧界和高校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北大剧社演出现场

社团每次招新,展台前也都是人头攒动。每年剧社的在编人员也常常过百,但是最终能够留下来的核心会员只有20人左右,面对这么大的人员流动,剧社似乎并不在意。

北大剧社招新活动

曾任剧社社长的林叶说:

很多人是因为一时的好奇而选择了剧社,那些能坚持下来的,正说明了他们对话剧的热爱,而这些人也通常会一直坚持下去。

强大的标杆性和影响力,甚至体现在剧社的文化衫上。北大剧社的T恤设计的也跟别的不一样,“T恤背面那如同炼狱般的抽象设计不知出于谁人之手,很棒!”作为剧社成员,*总会想象,哪天把所有的戏剧社成员招集起来,大家都穿上剧社的T恤去食堂吃饭,“最好再来一段现场实验话剧什么的,光是这么想像一下,那效果就够激动人心的了。”

北大剧社文化衫上的图案

02

初遇与重逢

台阶上坐满了观众。乌镇的蚌湾剧场里,惜字如金的台词、画面感极强的形体传递出强权、暴力,陈腐的传统以及阴暗人性的轮回。

首届乌镇戏剧节上,“青年竞演单元”的参赛作品《乌托邦小镇》,剧中五位主创王润、高山、孙柏、魏然、费溢群来自级至年级北大中文系、法律系、历史系、西语系和国际关系学院。巧的是,他们都曾是北大剧社社长。

在剧组主创的手机中都存着这样一张建组照,照片中的成员在校时间居然横跨了30年,医院。这次体验生活,曾经的北大剧社成员*也在其中,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最终没能全程参与。还有一位成员,则是北大剧社的第一位社长,级心理系学生,英达。

大一下半年,英达得知了北京将要举办一次学生戏剧汇演的消息,一直想当演员的他与同学萧峰和李霞一同写了一出戏去参加比赛,并在学校里搞起了剧社。作为著名表演艺术家英若诚之子,英达有着无可匹敌的号召力。他成为第一任北大剧社社长,北大剧社,就此成立,那时的正式名称,叫“北大学生文工话剧团”。

英达在北大剧社组织排练

剧社演出的第一出戏,叫做《爆炸性新闻》。英达自己画了海报,把海报贴在三角地,没过多久海报就被人揭走了,他自己猜测,

大概是因为画得好玩儿。

除了画海报,英达同时兼任导演和编剧,还出演了男主角的爸爸。为了实现“两鬓斑白”的效果,他直接把粉笔灰抹在头发上。不过剧中人步履蹒跚的状态倒不是他装出来的,首场演完,他就病倒了。

这部话剧在首演时就坐满了观众。有了第一次的成功,英达带领剧社开始了原创之路。从参加北大的比赛开始,他们一路拿到了全国一等奖。

在那个年代,英达带领剧社所排演的剧目,放到今天看仍是前沿——

挪威戏剧家比昂逊的《挑战的手套》、瑞士戏剧家马克斯弗里施的《纵火犯》、俄国作家契诃夫的《蠢货》……

毕业后,他执导了中国大陆第一部电视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又出品了系列“英式”情景喜剧,在中国电视上久播不衰。他常年合作的“英式”班底,如北大中文系89级的剧作家白志龙,中文系77级的编剧梁左,中文系88级编剧梁欢,物理系82级的演员英壮,也都来自北大。

英达导演作品《我爱我家》

在英达的直接带领之下,那两届北大剧社人才辈出。信息管理系的邵泽辉成为了中国戏剧界中生代导演的佼佼者,青葱少年*成为全国人民都喜爱的主持人,周颖也开创了自己的儿童剧品牌。

英达和剧社成员的合影,英达身后是*

年,即将毕业的级社员在师兄英达的执导下排演《保尔柯察金》《乌托邦小镇》的主创均在其中。15年后,《乌托邦小镇》首演谢幕时,台下的亲友团足有二十人之多,都是北大剧社的历任社员。演出后,很多人因周一要上班都赶回了各自的城市,不过大家相约——

如果有可能,每年都要做个戏,不为参赛,只为聚人气。

剧社人对北大静园北侧一棵老树怀有深厚感情,毕业时,大家会爬到树上合影,并为此项活动赋予一个诗意的名字——生活在树上,灵感来自于对卡尔维诺小说《树上的男爵》的致敬。

我看到我重现了每一个初遇,我看到我初见了所有的重逢。

这是北大剧社出品的实验话剧《卡珊德拉》里的一句台词,也被剧社用作

1
查看完整版本: 热爱,在北大永不落幕